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两个山东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及进化分析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是小麦黄花叶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在我国分布广泛,对小麦生长、发育构成严重危害.WYMV粒子呈弯曲线状,长度分为300nm和600nm两种.WYMV为二分体基因组,由两条线性的单链正义RNA组成.
其他文献
很多动植物病毒以昆虫作为媒介进行传播,由此引发的病毒病害严重影响人畜健康和粮食生产安全。由于昆虫介体本身体积小,寿命短,各种器官组织非常精细复杂,而且很多病毒基因组结构复杂,目前尚不易得到侵染性克隆,不能利用反向遗传学的手段进行研究。
水稻矮缩病由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引起,主要由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的,并能经卵传播到介体后代。前期研究已明确RDV是从介体叶蝉卵巢卵柄上皮鞘侵入卵母细胞,其在经卵传播过程中可直接附着在经卵垂直传播的初生共生菌外周,表明共生菌在RDV经卵传播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主要由介体黑尾叶蝉以持久增殖型的方式传播。在叶蝉体内,病毒利用自身编码的非结构蛋白Pns10形成的小管通道,采取“小管运输病毒”的策略进行安全扩散,以抵御叶蝉的各种免疫攻击。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是苹果上危害最大的一类潜隐性病毒,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毒单独侵染或与其他病毒混合侵染严重影响果树产量及果实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在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能与ACLSV CP、MP互作的苏俄苹果寄主因子的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中选取可能具有重要功能的寄主因子,利用酵母双杂交、Pull-
大量的植物病毒利用介体昆虫以持久性行的方式进行传播,病毒在昆虫内侵染循环,最后到达唾液腺,进而随唾液一起在昆虫再次取食的过程中传播出去。昆虫的唾液腺细胞中分布着大量表面折叠的内腔结构并与唾管连通,形成内腔的基底质膜,成为病毒从唾液腺细胞释放到唾液中的最后一道膜屏障。
槟榔黄化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仅在印度和中国(海南省)发生,给两国槟榔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印度学者报道该国槟榔黄化病由甘蔗斑袖蜡蝉(Proutista moesta Westwood),该虫还可传播非致死性病害椰子(根)枯萎病(现更名为椰子卡拉拉枯萎病,Ker-ala wilt disease of coconut palms)。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BrYV)属于黄症病毒科(Luteoviridae)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该属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能够侵染十字花科、茄科、藜科和禾本科等多科植物,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BrYV)是一种侵染十字花科作物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的病毒,该病毒在我国的发生分布比较广泛,自然条件下由蚜虫以持久循回非增殖的方式传播。病毒基因组5端的序列差异比较大,根据其5端序列特点可分为A、B、C三种基因型。
根据RNA2的外壳蛋白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ComoV-2-F2/ComoV-2-R1),建立了豇豆花叶病毒属(Comovirus)的RT-PCR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成功用于扩增9种豇豆花叶病毒属病毒(APMoV、BBTMV、BBSV、BPMV、CPMV、CPSMV、RCMV、RaMV和SqMV)的14个分离物,而不能从其他豇豆花叶病毒亚科病毒和健康寄主植物中扩增到预期大小条带,显示出良好的广
许多持久增殖型的植物病毒在介体昆虫内高效增殖的同时,对介体昆虫的生长发育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早期研究发现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侵染可降低黑尾叶蝉若虫的存活率和成虫寿命,同时昆虫内部器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细胞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