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室电极导线的置入技术

来源 :第13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lang0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左室电极导线置入技术中相关器械的定义,如鞘管、导向导管、导引导管等,论述了经冠状静脉窦置入左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的操作步骤,讨论了置入径路及粪袋制作。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希阿里网的解剖学特点,论述了心脏起搏器的电极导线进入希阿里网的X线征象,讨论了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线在希阿里网缠绕发生率高的原因,探讨了希阿里网的诊断,介绍了电极导线进入希阿里网的解除方法。
本文阐述了房间隔起搏的应用背景,介绍了房间隔起搏的方法,包括电生理标测置入技术和影像解剖学置入技术,论述了房间隔起搏导线的选择,探讨了房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如房间隔起搏预防房颤、房间隔起搏在CRT中的应用等,讨论了常规起搏治疗中心房起搏部位的优化。
本文从持续性心动过速的确定和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标准两方面论述了ICD的诊断功能,探讨了ICD系统的治疗功能,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同步电转复以及高能量除颤。
本文就心电图在ARVD/C(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标准方面的改进,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包括:1、心电图指标的变化;2、心电图记录方法的改进;3、和其他相似疾病的鉴别;4、对心脏事件的预侧。
本文论述了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急诊治疗及后续处理,讨论了预激综合症合并房颤的急诊治疗、最有效的根治方法和预防,探讨了恶性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病因、诱因和治疗方法。
瘢痕区及其内的存活心肌构成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基质”是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概念,折返作为这种心动过速的主要机制有较为确凿的证据。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基质”则不同,其确切内涵并不确定或不固定,房颤“基质”参与房颤的机制可以是折返性,也可能是触发性或自律性。房颤“基质”消融概念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区别于节段性消融电学隔离肺静脉的消融方法的解释,其内涵包括:多发折返关键部位、大折返关
本文结合TRACE试验、氯沙坦高血压患者生存研究(LIFE )、心力衰竭ARB治疗的两项临床试验Val-HeFT研究(5010例)和CHARM研究以及Healey等对近年来发表的11项有关RAS抑制药物在心房颤动预防中的研究的荟萃分析,探讨了R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物对于心房颤动(AF)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心脏骤停期间心室颤动的治疗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等,论述了心脏骤停期间其他心律失常,如窄QRS波群心动过速、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等的药物治疗方法,简单讨论了心脏骤停期间应用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本文分析了Timothy综合症的发现和临床体征特点,探讨了Timothy综合症的遗传规律及病程,阐述了Timothy综合症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
本文探讨了心律失常的治疗观念变化发展,从期前收缩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论述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展望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