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弦式仪器温度测量新方法的研究

来源 :2012年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大坝安全监测专委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54177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的振弦式仪器一般采用热敏电阻实现温度测量,为满足绝缘性能要求,对埋设安装提出较高要求,存在较大的不方便性。在充分利用频率测量线圈的电阻温度特性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振弦式仪器温度测量的新方法。该方法在实现频率值正常测量的同时实现了温度值的高精度测量,针对性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重力坝失稳宏观表现为从一种连续性状突然跳跃到不连续性状的突变现象。突变理论作为研究突变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为重力坝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提供很好的手段和工具。借助坝工领域知识和突变理论,基于大坝安全变形监测资料,以大坝变形时效分量为大坝系统演化的状态变量,研究并构建了重力坝稳定性的尖点突变监控模型,并利用Delphi进行了软件模块的设计和研发,以期实现重力坝稳定性的实时监控。
为了实现小湾大坝表面变形的自动化监测,需要在运行期应用新的监测技术代替常规的人工大地测量方法,经深入研究和论证,采用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单机单天线变形监测系统。简要论述了小湾工程大坝GNSS变形监测系统的原理、技术特点、构成与布置方案。
在高烈度地震区修建的小湾水电站工程坝高近300 m、两岸边坡开挖高达600-700 m、右岸引水发电系统规模巨大,许多技术问题都超越了现有技术水平和规范,在设计理论、安全评价指标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论证。为确保大坝安全,对其安全监测体系进行了全面和有针对性的设计研究。介绍了小湾拱坝监测设计的特点,主要在监测设计过程中安全监控理念的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动态监测设计、监测技术创新和监测反馈分析深
景洪水电站枢纽区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工程由南京南瑞集团负责施工,景洪电厂全程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作者作为业主方代表,在自动化项目实施过程中,正视自动化系统与人工采集工作之间日益凸显的矛盾,与设计、施工积极探讨解决方案,最后形成了兼顾自动化采集与人工采集,避免两者相互干扰的方案,很好地解决了人工采集数据对自动化系统干扰的问题。
盐锅峡水电站在1992年进行了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建设,2010年对其进行了改造,工程于2010年6月21日开工,2011年4月完成系统调试,目前工程已完工投运。通过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改造方案的编制以及工程的实施,对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系统的安装调试、系统验收及运行维护要求等取得了一些认识,尤其对老坝进行系统改造有了一些体会和实践经验。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具有长期工作可靠性好、灵敏度高、结构简单等优点,非常适合于小变形观测项目。应用电涡流传感器成功解决了东江水电厂断层监测问题,对于其他类似监测项目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通过对锚索测力计实际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三种非正确安装方式(非正交偏心、正交偏心和点荷载)的有限元分析研究,科学准确地获得了引起锚索测力计测值偏差的成因和机理,为修正锚索测力计安装方式并改善测值偏差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钢弦式应变计和差阻式的工作原理,澄清了长期以来水电工程人员对钢弦式应变计监测钢结构应力应变和混凝土结构应力应变测值计算方法的误解;提出了钢弦式应变计监测混凝土总应变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调混凝土内埋设无应力计的重要性,以及混凝土内应力应变的计算方法。
小湾水电站为混凝土双曲拱坝,其平面位移监测网为专一级,大坝主体工程现已基本完成。本文从平面位移控制网两期成果比较分析,介绍了控制网的基本情况以及变化趋势。通过复测成果数据分析,2009-2010年小湾平面控制网点变形量级较小。左右岸对称点位变化量比较接近,并且通过回归分析,上游至下游左右岸变化量的规律较为吻合。
检测混凝土大坝上游面水下深层裂缝在大坝安全检测中一直未获解决,提出了检测的新方法,横波VSP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声波、纵波、横波通过裂缝的作用机理及各种不同因素,如裂缝宽度、声波频率、裂缝充填物特性对反射灵敏度的影响,从而证明用横波检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使用横波与VSP结合形成了横波VSP法。研发的电火花声波检测系统用于检测混凝土坝水下裂缝。最后在某混凝土大坝上进行了检测,得出裂缝的位置及裂缝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