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学扎根地方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探索--以荆楚理工学院新时代产教融合新作为为例

来源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理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520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地方大学理应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有新作为.荆楚理工学院围绕新时代“服务地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线,着眼转型试点引领,加大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构筑产教融合“双协同平台”(即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探索行业学院建设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融合,培育形成“产业行业链—人才培养链—创新创业链”相互联动的“双协同育人”特色.
其他文献
作为开展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的系统测量工具,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企业、产业发展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发挥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它的作用在于优化绩效评估奖励机制、加强对经营的监管约束、为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对于产业而言,作用主要有健全产业调查评价机制、指导行业研究与管理、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对于国家而言,作用包括深入整合国际资源、助推走出去战略的实现、引导文
本文探讨数字时代下图书编辑的主体意识弱化和缺失的这一现实问题,而后分析出版社图书编辑主体意识弱化的综合性原因,论述图书编辑主体意识重塑的必要性,最终提出在数字时代下如何进行编辑主体意识重塑的方法和路径,编辑要提高选题策划和内容整合创新能力,重塑内容把关的主导地位,编辑要提高应用数字技术手段的能力,充分掌控出版全流程,编辑应着眼于小众化、个性化图书市场需求趋势,积极应对读者定制化需求,提高服务的主动
该文从传统出版产业集群研究和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研究两个方面,对我国出版产业集群研究进行了评述.传统出版产业集群研究主要集中于出版产业集群的历史、出版产业集群的概念、出版产业集群的成因、出版产业集群的特征与空间形态、出版产业集群与出版产业五个方面.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研究主要从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理论和数字出版基地建设两方面展开.经过文献分析,笔者认为出版产业集群研究正经历由传统出版产业集群向数字出版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与模仿,是影响不同国家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为避免被模仿,应加强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本文以上海市为例,论证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上海科技创新中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问题、挑战,提出加强上海科技创新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措施,包括营造知识产权文化环境、完善体制机制、培养专业的高端人才、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
本文针对陈国琛及其著作《文书之简化与管理》对于战后台湾文书改革之影响与贡献进行论述,探讨战后台湾文书管理的断层与衔接,及其后长官公署之接收与文书管理系统的破坏与重建,从而论及陈国琛先生在台湾所进行文书改革工作及其著作《文书之简化与管理》之贡献与历史意义。观察先生所经历三次文书改革中,以台湾省时期改革成效最为卓著,「在本年十月十四日编者辞去文书科长兼职以前,一切在事实上所表现的收获,都似乎比福建更多
2005年6月16日台湾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定发布「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办理中小学清寒原住民学生助学金实施要点」,协助中小学清寒原住民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发向上精神,凡就读国内公私立中小学校,其家户年所得总额在40万元以下之清寒原住民学生,得申请本助学金,小学原住民学生每名新台币二千元,中学原住民学生每名新台币四千元.惟基于政府资源共享原则,一年级与七年级之低收入户学生,与其余学期成绩及格
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化浪潮,教育信息化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在这样的背景下,基础教育活动已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作为确保教育优质发展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也面临着新的课题.为应对信息化的挑战,国内外的教育工作者已开始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的一系列实践探索,激励着人们更加关注基于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的未来发展道路.
围绕新工科专业建设及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新工科的理念、专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工程专业认证、探索多种培养模式并存、产业联盟与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及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六大方面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快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要求,结合学校产教融合及人才培养的具体案例为高校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成都工业学院是全国“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实施院校.学校以“三螺旋模型”理论为基石,探索创新“厅委共建”产教深度融合工作机制,实践形成“产教五融合”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引企入校,改善实验实训校内外教学条件,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开展应用型科研,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新建本科院校要担当起深化产教融合的使命,健全学校融合地方的发展机制,创新教育组织形态,学科专业对接产业链,构建校企合作协同培养的教学计划,倡导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加快建设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