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下陆坡沉积有机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来源 :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工作选取了位于南海北部下陆坡区的N-1沉积柱状样作为研究对象。该沉积柱状样水深3605m,柱长847cm,沉积稳定,沉积物类型以粉砂、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有机质含量较高。该沉积柱状样碳酸钙含量普遍偏低,变化范围为0.08%~0.47%,平均含量为0.17%,随埋深其值略有增大。表明该柱状样在冰期旋回中一直处于CCD面以下,碳酸钙溶蚀较为严重,但可推测在冰期时该站位的水深较间冰期时要浅。该样品年代格架利用G.ruber种有孔虫δ18O曲线,结合5个实测的有机质14C绝对年龄建立。对沉积柱状样进行间隔2cm的密集连续取样。沉积物样品经冷冻干燥、研磨后,取适量样品加入浓度10%的盐酸充分反应去除碳酸盐,进行元素分析(TOC,TN)和稳定同位素分析(δ13Corg、δ15NTN)。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进展,致密油成为了继页岩气之后的又一新热点,被石油工业界誉为"黑金".在美国,致密油的勘探开发得到了高度重视,2008年Williston盆地Bakken组致密油实现规模开发,该突破被确定为全球十大发现之一.美国致密油勘探的成功极大的促进了非常规油气勘探理论的发展,并掀起了中国致密油勘探的热潮.实际上,致密油资源在中国主要盆地广泛分布,目前己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勘探发现,具
油砂,又名枥青砂,是一种含有枥青的砂岩,其主要成分为枥青、砂、粘土,通常还有少量的 水.为实现对油砂资源的有效利用,必须先从油砂中收集枥青.目前油砂资源回收处理方法有热碱 水分离法、热解干馏法、有机溶剂萃取等,而其中热碱水分离法是目前研究较广且较为有效的方法.罗茂等(2011a)对内蒙古扎赉特旗与四川厚坝两个地区的油砂样品采用热碱水分离法回收枥青.研究表明,油砂的岩性特征,特别是矿物成分的组成、含
随着北美页岩气的成功勘探开发,页岩气的成烃机理成为了国际油气地球化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页岩气主要来源于烃源岩内部的干酪根和残留烃(滞留沥青)的叠加贡献,由于干酪根在高演化阶段中的生烃能力有限,这使得残留烃(滞留沥青)在高演化阶段的生气潜力成为这一研究领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采用模拟实验与实际地质样品分析相结合,对残留烃在高演化阶段生气潜力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综合对比模拟实验和实际地质剖面
在轻质原油和凝析油气中高沸点的生物标志物含量往往很低甚至缺失,这为油气来源的分析带来了困难.然而,这些原油中的轻烃化合物含量十分丰富,其中一些由两个类异戊二烯单元组成的C10化合物可能来自高等植物精油或藻类中的萜烯成分,它们有望成为一类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物标志化合物.C10化合物是目前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一个盲点,在常规生物标志物分离和分析过程中,它们与溶剂一起挥发掉,而在轻烃分析过程中则由于异构体
为确定泥页岩生烃所形成的有机孔隙对页岩气储集空间的贡献,按照物质平衡原理,结合化学动力学方法,建立评价泥页岩有机质颗粒中纳米级和微米级有机孔隙度的模型,在黔南坳陷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中进行应用.结果表明:泥页岩有机孔隙度评价模型的重要参数为原始有机碳w(TOC0),原始氢指数IH0有机质成烃转化率F(Ro)和有机孔隙压缩系数等;Cy1井牛蹄塘组中下部碳质泥页岩有机孔隙度范围为0.68~5.24%
为了研究东疆地区主要盆地上二叠统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三塘湖盆地和准噶尔盆上二叠统芦草沟组和平地泉组的6块烃源岩抽提物的饱和烃进行了GC-MS分析,样品的基础地球化学参数显示,样品的有机碳含量高,普遍大于5.0%,镜质体反射率Ro(%)值小于0.65%,TMAX值分布在425-444oC,表明样品有机质演化程度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在6个东疆上二叠统烃源岩样品饱和烃馏分m/z217质量色谱
本研究取河北张家口下花园地区中元古界下马岭组低演化高有机质丰度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开放半封闭热压模拟体系获得低熟到高过成熟的人工熟化烃源岩剖面,用HyPy及RICO两种方法对干酪根进行降解,并与抽提沥青相对比,试图探讨高过成熟阶段偶碳优势的形成机理及其油气地质意义。实验结果揭示:下马岭组页岩原岩和低演化阶段的烃源岩,其抽提沥青、HyPy、RICO降解物中正构烷烃/脂肪酸均呈单峰型分布,表现出明显
对昆北断阶带原油分析数据进行统计整理,表明昆北断阶带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8297-0.9100g/cm3区间变化,平均为0.8654 g/cm3,原油粘度(50℃)在12.430-121.110mm2/s均有分布,属于轻质-中质原油。原油密度主要影响因素是烷烃、非烃、沥青质和蜡含量。原油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是判定原油的成烃环境特征、母质类型、有机质的演化程度的重要参数,是进一步勘探开发的主要依据。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的勘探是当今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迄今为止,深水区获得的烃源岩样品仅为中始新统Akata组及其上覆三角洲前缘亚相Agbada组底部泥岩,它们都具有镜质组含量较高,陆源有机质输入量大的特点.己发现油藏的原油性质复杂,表现出多种生源贡献的特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深水勘探发现的原油,目前尚难以找到——对应的烃源岩.因此,借助油藏地球化学的思路,从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型出
沉积物中的脂肪酸可提供丰富有效的地球化学信息,同时也是重要的生烃母质.上世纪八十年 代以来未熟-低熟油气的发现,更加引起石油地质学家们对脂肪酸赋存形式和与成烃关系的重视.脂肪酸的研宄己成为有机地球化学领域内的热点.所以,如何科学、有效、快捷、充分地从地质样 品中获取脂肪酸这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本文以lOg新鲜的黄县褐煤氯仿抽提物为例,定量分析了分布在水相、过渡相以及有机相中的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