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資料對中央氣象局WRF模式影響的測試與探討

来源 :天气分析与预报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or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提供更多元的气象资讯进入先进的模式分析系统,加强对各种剧烈天气的监测与分析.本研究针对目前三维变分分析(3DVAR)能够同化的观测资料对模式分析场的调整以及预报场的校验做初步的分析与探讨.初步结果显示观测资料的使用对于模式分析场的调整有明显的差异,从2009年6月8日182个案分析发现(一)地面综观资料(SYNOP)与飞机观测资料(AIREP)会使得大陆广州附近500百帕的高度分析场有明显的短波槽加深的现象,(二)福尔摩沙卫星三号GPS掩星资料则会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范围向西南方延伸的趋势.此外,本研究设计多组实验各进行为期一个月(2008/06/01~2008/06/30)的预报,并以殴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与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分析场校验.校验结果显示1.加入全部观测资料对中高层高度场与风场有较好的表现,2.不加入地面综观报资料则对低层高度场与风场、温度预报有些微改进.
其他文献
未知点位的求解,可利用一已知控制点及一已知后视方位角,再配合与未知点间之夹角及距离观测即可求得,但在不易摆设测站或无法直接观测距离的情形下,则必须实施角度交会法.角
本研究针对GPS/GLONASS卫星系统进行短基线及长基线24小时观测,短基线观测点位于国防大学理工学院院内G002和G007水准控制点;长基线观测点位于桃园竹围潮位站水准点(TG04)及新
随空间资讯技术进步,遥测资讯具有高光谱态、多元尺度、多时序与资料获取快速的优点,运用遥测技术探讨都市热岛效应现象日趋成熟,故本研究运用遥测影像探讨台中地区地表土地
山区办理地籍测量作业因图根点数量不足、施测可靠经界物不易及图解地籍图伸缩与变形等因素,致使测量成果精确度降低.为了提升精确度,本研究于作业中选择:(1)使用e-GPS测设TW
高程控制为工程立面衔接的依据,而水准测量为高程控制的常用方法,一般水准测量利用重力线整平后,以水准仪十字丝所对准之水准尺刻划读数,并以逐站引测的方式串联整个工区之高
  本文从中国30多年地震监测预报历程、今后监测预报的发展方向以及改进监测预报管理工作等方面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在新形式下如何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提出要按照地
  中国是最早开展地应力连续观测并将其用于地震预报的国家,回顾4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国际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地应力监测与地震预报发展构想。提出解决地震预报问
  尽管地震预测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国际性科学难题,但在强化各种减轻地震灾害措施的同时,仍须把地震的监测和预报作为中国地震局最为重要的任务。为此,需要高举攻克地震预测难题
  鉴于中国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地震国家过去三四十年地震预报研究工作的科学思路和技术途径比较接近,主要区别是,中国始终坚持“边研究、边预报”,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
  本研究使用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发射的太阳同步卫星NOAA15、18及欧洲气象卫星MetOp2所搭载的微波探测仪AMSU(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ed)。将其所测得亮点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