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心理学家尤为关注个体社会情绪能力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体在和外在环境(如父母、兄弟姐妹、教师、同伴、媒体等)互动过程中,如何发展出特定的功能。根据已有研究,父母的情绪对青少年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聚焦在大多数家庭中的承担主要教养任务的照料者-母亲,使用Halberstadt, Cassidy,Stifter, Parke和Fox(1995)编制的情绪表达量表,探究母亲的积极情绪表达(如表达开心、感激)、支配型消极情绪表达(如表达敌意和不满)和顺从性消极情绪表达(比如,表达伤心和难过)对青少年的情绪功能(焦虑、抑郁、消极情感、积极情感、自尊;情绪表达;情绪调节能力;共情能力)、社会交往(社会主动和退缩性)、问题行为与亲子关系质量的预测作用。深圳市三所中学的296名初中生(平均年龄:13.96岁,SD=1.19岁;其中男生占50.4%,女生占49.6)受邀参与此次研究。在本研究中,青少年完成一系列问卷调查,评估母亲在家庭环境中得情绪表达情况及自己的社会情绪发展情况。将母亲的三种类型的情绪表达作为预测变量同时放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母亲的积极情绪表达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积极情绪体验(b=.32***)、自尊(b=.39***)、情绪表达(b=.18**)、共情能力(b=.34***)、亲子关系质量(b=.50***)、社会主动性(b=.35*),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b=-.20**)、焦虑(b=-.50***)、消极情绪体验(b=-.21**)、情绪调节能力(b=-.25***)、问题行为(b=-.32***);母亲的支配型消极情绪表达可以显著负向预测亲子关系质量(b=-.50***),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b=.22**)、社会退缩(b=.18*);母亲的顺从性消极情绪表达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情绪表达(b=.16*)、情绪调节能力(b=.16*)。本研究结果表明,母亲的积极情绪表达对青少年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母亲的支配型消极情绪表达与母亲的顺从型情绪表达对青少年发展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本研究全面探究了中国文化下母亲的情绪表达与青少年各方面社会情绪能力发展、亲子关系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了解中国父母情绪社会化过程及机制、进行家庭教养实践干预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