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建设综合研究与实践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x3572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为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机械设计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机械产品创新过程为主线,更新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增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力度.
其他文献
针对"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仿真"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将教学内容按课程体系分为几个教学模块,并按各模块的特点和要求,结合相关的专业课程内容采用基于项目和案例的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知识和课程之间联系的理解,辅以合适的考核方法,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与体会.
本文以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理论课程中的"等效变换规则"问题为探讨切入点,深入阐述了在基础教学中,强调要抓住根本问题,以得到真正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人才.
在进行的"机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对课程所涉及的各类机构开发了"机构设计可视化系统",引导学生参与开发工作.开发工作涉及多课程知识,开发的系统既可用于教学,也可用于科研.能够将课程内容融为"教、学、用"一体模式,探索了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及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的途径.
针对机电类教学体系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需求这一现状,提出"依托培养目标,提高教学手段,突出实践环节,加强创新教育"的改革思路,为培养机械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具有工程实践性强、内容体系庞大、知识点琐碎等特点,针对青年教师存在的年纪轻、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与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系统阐述了青年教师提高"机械设计"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地方工科高等院校主要是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本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分析目前《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实践环节和考试体系间的关系,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本文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产学合作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本专业自2007年开始“产学合作CDIO”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是:明确工程教育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各个年级增加必修或选修的CDIO实践项目,作为工程教育的背景环境:成立产学合作教育理事会,建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把专业实习改为就业实习,实现人才从大学到企业的无缝对接。通过对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引入和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涉及动力学基础、电动机与拖动、传感器、机床电气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传动控制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等知识,与“液压传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数控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的关联教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非常强的课程,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尤为重要。提出了以工程项目导向的"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
根据本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和培养要求,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从教学改革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角度对跨专业开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论述,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开课专业特点,通过共性分析和引入实践训练环节,提出了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授课方法,并对跨专业开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需要解决的四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