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黄褐斑Meta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yo2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面部色素沉着性疾病,现公认的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外用药、口服药及激光疗法等。局部外用药易致皮肤红斑、过敏反应等问题;激光则会导致炎症后色素沉着;且这三类疗法均有复发可能。近年针刺已逐渐被运用于黄褐斑领域。不少临床观察均表明针刺治疗黄褐斑具有有效、安全、价廉的优势。研究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ofScience、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黄褐斑"OR"黧黑斑")AND("针刺"OR"针灸"OR"针");英文检索词为:("chloasma"OR"melasma")AND("acupuncture"OR"needling"OR"needle")。收集建库至2017年5月10日发表的有关针刺治疗黄褐斑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 Handbook5.1.0标准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偏倚风险评估。采用RevMan 5.2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最终纳入12项研究,文献质量偏低,风险评估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疗效优于西药[RR=1.25,95%CI(1.15,1.36),P<0.00001],针刺疗效优于空白对照[RR=4.5,95%CI(2.18,9.30),P<0.0001],但针刺、西药联用的疗效与单用西药比无统计学差异[RR=1.19,95%CI(0.85,1.65),P=0.32];试验组减少皮损面积评分优于对照组[MD=-0.97,95%CI(-1.55,-0.39),P=0.0010];试验组减少皮损颜色评分优于对照组[MD=-1.09,95%CI(-1.67,-0.50),P=0.0003]。试验组未有不良反应报道,对照组仅有2项研究报道发生轻微不良反应。结论:针刺治疗黄褐斑的有效率、皮损面积及颜色评分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未有不良反应报道。但纳入的证据强度较弱,偏倚风险较高,大部分研究缺乏定量指标及不良反应、复发率等重要结局指标。故此研究结果还不能被完全肯定,需要更多的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国务院日前在“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中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以下 The State C
研究从太阳能晶体硅切割废料中制取高纯硅。分析切割废料的组成、粒度分布等,利用物理沉降法对废料中的硅粉进行富集,然后经酸洗除杂。研究酸洗工艺参数如酸洗时间、温度、固
根据工艺对象特性,对聚酯(PET)生产的原料己二醇(EG)和精对苯二甲酸(PTA)的物质的量浓度比值控制进行分析和方案设计,利用常规仪表,PLC,TPS和EPKS实施策略的分析比较,DCS实现了EG和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全面素养,对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努力实现中国梦起着重要的作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越来越成为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降低治疗中遵医缺陷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1]。结合时下热点"互联网+",通过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做好互
基于亚洲棉29729条纤维相关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序列和亚洲棉基因组序列,并结合雷蒙德氏棉(G.raimondii)NAC(NAM/ATAF/CUC)转录因子家族的研究结果,利用生物信息学方
1942年,《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七卷第二、第三期上,连续刊载了近代学者程笃原先生的遗著《世说新语笺证》(按:今网络有电子书〔pdf版本〕,题《程炎震世说新语笺证(第一
《尔雅》书名究为何义,古往今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说。本文认为,《尔雅》《说文》《释名》,既三足鼎立,又息息相关,一脉相承。作为书名的《爾雅》与《说文》《释名》异字同义,
讨论了膜厚监控系统的光谱宽度对波分复用窄带滤光片特性的影响 ,分析了监控过程中所出现的信号异常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控制光光谱宽度以及控制波长与滤光片中心波长不一致 ,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技术 分析了耐盐性强、中、弱3个小麦品种SW12、宁春4 号和中国春苗期5个NaCl浓度胁迫下甜菜碱和脯氨酸 含量的变化。方差分析表明盐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