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菌苗对奶牛布氏杆菌病防制效果及安全性试验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faqiang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新建的3个奶牛场,于2005年发生严重流产,作者从流产胎儿中分离到牛型布氏杆菌;7~8月份对3个奶牛场全面进行布病血清学检疫,阳性率分别为36.4%、46.8%、66.2%。根据疫病情况和以往防制布病经验,在疫区和爆发点采取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免疫组Ⅰ场,阳性牛隔离饲养,流产牛隔离治疗,阳性牛和阴性牛连续3年S2菌苗口服免疫,一次免疫即起到基本控制流产作用;免疫组Ⅱ场,阳性牛和阴性牛没有隔离淘汰,与阴性性同群饲养,每年进行S2菌苗口服免疫,连续三年免疫后该场布病得到稳定控制:未免疫对照组,未进行免疫,采取以检疫为主,阳性牛隔离淘汰,环境消毒等措施,第四次检疫布病阳性率6.7%,流产率4.2%。从S2菌苗对阴性反应奶牛免疫血清抗体消长规律看出,阴性泌乳牛和阴性育成牛免疫后20-30天的血清效价达到1:400,血清抗体在8个月后基本消失。对免疫组Ⅱ场同群饲养的62头泌乳牛免疫前后乳清SAT检测布病抗体,分别为45.2%和21%,但隔离饲养的阴性泌乳牛免疫后乳清SAT检测全部为阴性,因此乳清SAT检测法可作泌乳牛自然感染与免疫的鉴别诊断方法手段之一。布病阴性牛S2菌苗口服免疫后,不同时期采集牛奶进行细菌学检菌,培养于布氏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均无分离到病原菌,因此,阴性反应牛S2菌苗口服免疫后乳品是安全的。
其他文献
利用11对微卫星引物对贵州白水牛和6个普通水牛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遗传距离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1个微卫星基因座在7个水牛群体中均存在多态
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引进的SPF凡纳滨对虾亲本G0和G0繁殖的两个世代(G1,G5)共三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8个座位共获得64个的等位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冈数在5~13之间.位点的
提出了一个针对被动微波数据AMSR-E的土壤水分反演算法。用AIEM模型模拟表明,在给定的粗糙度条件下,土壤水分和发射率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19.7GHz与10.7GHz的V极化微
本研究在同一海区进行了栉孔扇贝及其杂交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杂交子一代)的对比养殖试验.结果:杂交贝成体的外部形态与母本相似,两者的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
本文采用对冬小麦地块分层后估产建模的思想,在高精度的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数据和耕地地块数据的支持下,选用冬小麦灌浆时期的遥感影像,对有冬小麦的耕地地块以地块内NDVI均
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是我国西部两大根本性的地域环境问题之一,六枝特区又是贵州石漠化程度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县之一。以六枝特区为例,分析了石漠化的现状、
将已经构建完成的含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纤突蛋白COE基因的重组菌pNZ8149-COE-NZ3900大量培养后,用1ng/mL乳链菌肽诱导,分别口服免疫断奶仔猪和妊娠母猪,用MTT法和间接ELIS
a降水量在180mm以下,a蒸发量近2000mm以上,干燥度≥4的干旱荒漠地区固沙造林,应用常规技术造林,苗木极难成活,应用容器造林技术造林,可较大幅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降低造林成
本文介绍了生物技术发展过程,并对在家畜育种中能够应用的部分生物技术,做了简要的介绍.以期待让更多的人了解相关方面技术的发展进程.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是为了识别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的区域,评价土壤侵蚀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为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防治提供依据。影响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因子较多,一般来说,土壤侵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