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为例

来源 :2018世界纺织服装教育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z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服装产业结构升级向承担服装高级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高等教育政策也要求教学与产业及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全球一体化趋势加速.在这三重因素的引导下,本研究通过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毕业生的调查与分析,对企业人才需求的深度访谈,梳理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明确了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体系加强了职业规划内容,增加了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注重实践环节训练,同时进一步建设及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特别是三校班及3+X项目,具有典型的东华特色及创新性,对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有一定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作为服装艺术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外国服装史课程具有“道”之层面的重要意义.如何使“道”——重理论与文化内涵的课程,与“器”——重技巧实操类的课程,更有效地相互融合促进,以及如何使学生更容易亲近、理解和应用相关史论知识点,课程内容进行了穿越式的创新探索.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包含六个视角:(1)历史与现代服饰文化之间的穿越;(2)服饰文化与其他艺术文化之间的穿越;(3)从史论到产品设计实践的穿
为顺利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对接,针对国际教育学院纺织工程专业的“机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针对性地设计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有力地保证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在整个教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持续改进,逐步提升,最终达到与外方教育水平接轨的目的.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对接具有现实
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服装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本文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产教融合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产教融合统筹发展格局、课程设置、师资培育、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服装工程人才产教融合新模式的具体措施.
论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构建服装专业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论文重点围绕知识培养、实践培养、资源建设等方面,研究在高校应用转型发展背景下,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改革创新,构建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服装专业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主要包括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的确立,特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实践资源及教师队伍建设等.
校企合作是我国服装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校企合作尽管在服装高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模式及现存问题,并结合北京服装学院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对服装专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便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学位
高校实验室突发性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化学实验室更为突出.针对我院纺织化学实验室,更需要严肃对待,防范于未然.本研究通过完善纺织化学实验室规章制度、建立安全教育制度,严格实施实验室准入机制,不断地对化学实验室进行全方位安全检查、监管及落实.积极引导相关人员群策群力参与实验室安全管理,切实落实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重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