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外治法治疗慢性肛门湿疹病程研究

来源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换届与学术研讨会暨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肛门湿疹的西医治疗主要是抗过敏及对症治疗,以内服抗组胺制剂、皮质类固醇制剂、钙剂等,外擦甾体类抗炎药物霜剂或软膏等方法,疗效不确切,易反复。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为风、湿、热,主要病机为湿热内蕴、血虚风燥,因此清热、祛风、燥湿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在治疗肛门湿疹方面优势突出,为中西结合治疗肛门湿疹提供了广泛的临床基础。 正常肛门周围皮肤表面偏酸性(PH值5.5-7.0),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皮肤增粗、增厚,患者局部搔抓致皮损及苔醉样变加重,影响药物吸收,给皮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恢复环境,是治疗肛门湿疹的关键。表皮的主要结构为角质形成细胞,其有五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基底层细胞分裂、逐渐分化成熟为角质层细胞并最终由皮肤表面脱落是一个受到精密调控的过程,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要14天,共约28夭,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所以基于表皮生长周期的理论指导临床外用治疗肛门湿疹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 本研究方案采用中西医结合外治法,予中药复方苦参汤(苦参汤加白鲜皮、苍术、蒲公英、紫花地丁、川椒)熏洗合熊珍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于肛门周围,并根据表皮生长规律周期性用药,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G-CSF对APP转基因小鼠记忆能力的保护作用及对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选用36只APP转基因小鼠作为AD动物模型,随机分为G-CSF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分别进行不同的给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G-CSF皮下注射可明显改善APP转基因小鼠的认知功能。结论:G-CSF皮下注射可改善APP转基因小鼠的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为动员外周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向脑内定向迁移;
本文通过对动物进行不同的给药方法,探测其学习记忆功能,观测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表明,皮下注射G-CSF对SAM-P10小鼠的记忆力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抑制caspas-3和TRAIL介导的神经元凋亡是其中的机制之一。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发生吻合口瘘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结直肠癌住院病历397份,以患者基本信息、病理分期、病灶部位、手术方式、手术时程及抗菌药物使用类型等与吻合口瘘发生率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1.6%,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发生吻合口瘘与其他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
目的:研究维A酸注射液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及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cellcounting kit-8)测试维A酸注射液体外对SMMC-7721增殖的抑制作用;建立裸鼠SMMC-7721移植瘤模型,通过比较肿瘤体积(TV)、相对肿瘤体积(RTV)和相对肿瘤增殖率[T/C(%)]的变化观察维A酸注射液对肿瘤生长的影响;TUNEL法观察在维A酸注射液干预下,移
1例88岁男性患者,因左上肺癌伴肺门、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双肺肺气肿入院.入院时肌酸激酶(C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正常,因左上肺癌给予盐酸厄洛替尼150mg,1次/d口服,用药后第4天,CK升至546U/L,肝酶正常.第9天患者诉恶心,查CK1513U/L,ALT39U/L,AST73IU/L,遂停用厄洛替尼.停药第7天,CK降至477U/L,ALT8
探讨临床药师在恶性肿瘤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临床药师全程参与1例前列腺癌患者药物治疗,在癌痛控制、治疗方案的制定、患者安全用药等方面提供药学服务.患者顺利完成8周期治疗,仅出现轻度恶心,未出现呕吐、骨髓抑制、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且经综合治疗,2周后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缓解,2周期治疗后患者排尿困难等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临床药师通过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可以提高其用药依从性,避免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