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InSAR技术研究临汾盆地及其边界断裂现今变形特征

来源 :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2013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汾盆地是山西断陷带内强震活动最为频繁、唯一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区,对这一地区开展现今地壳形变背景特征研究将为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数据支持,进而为地震预测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采用由欧洲空间局Category-1计划项目(N0.7864)提供的ENVISATASAR影像,共计23景,影像航迹号2347,均为降轨,时间跨度为2003~2010年,利用干涉图堆叠技术获取了临汾盆地及其边界断裂2003-2010年的平均地壳形变速率场(雷达视线方向),并结合地震地质研究结果,在罗云山断裂的不同部位截取形变剖面,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临汾盆地及其边界断裂的现今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覆盖了临汾盆地的主要区域,是临汾盆地5.0级以上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
其他文献
武陵山区分布着众多的中小河流,由于山区地形地、地质结构复杂,气候上的差异,自然条件恶劣,从而导致山区河道坡降陡,洪水洪枯变幅大,洪水冲刷力强,河岸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同时,山区大部分人群和土地都集中分布在中小河流的两岸,若发生洪灾往往给沿江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因此,武陵山区中小河流的整治意义深远.笔者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山区中小河流的河道整治的理念,提出武陵山区中小河流整治中的方
根据前苏联学者提出的将沥青混凝土在80℃水中浸泡75小时,相当于再20℃水中浸泡一年的定量关系,对用卵石作为骨料的水工沥青混凝土在加入抗剥落剂后进行长期浸泡,在80℃的水中浸泡3个月,然后对进过长期泡水和未进过长期泡水的试样进行对比试验研究.通过水稳定性压缩试验可以看出,水工沥青混凝土经长期泡水(3个月)前后水稳定系数变化不大,都大于0.9,能满足规范要求;通过水稳定型劈裂试验可以看出,水工沥青混
针对大型地下洞室复杂地质断层建模困难的问题,提出隐含断层复合单元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该方法在建模时先不考虑断层,将岩土体进行网格剖分,根据断层在地质空间的位置和产状,将断层隐含在实体单元中,形成隐含断层复合单元.计算模拟时对复合单元进行处理,不仅使得地下洞室群的数值离散简单化,而且能够有效地反映断层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的影响.将断层穿过的单元看作是横观各向同性介质,采用各向异性弹塑性损伤有限差分方法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本文以2005年林甸M5.1, 2006年乾安M5.0和2008年阿荣旗M5.2三次地震为例,试图从前兆存在的客观性和与地震发生的物理相关性两方面考察三次地震前的AAfR现象,结果显示,三次地震前的确存在AMR现象,这与其孕震过程在物理上相关,并通过对比找出了扫描效果相对较好的参数模型。考虑到地震活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次研究并未予以考虑,因而研究结果具有局限性;另外,本文仅对三次震例进行了现象
为了研究胶东半岛地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分析近几年来该区域应力的变化,本文选取了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胶东半岛地区的134次2级以上小震的波形资料,计算震源谱,通过震源谱获得地震矩、拐角频率、应力降和视应力等震源参数,统计分析了各种参数间的关系,分析研究区应力状态,希望对该区域地震孕育、发生、发展过程是有一定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