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造山带两类部分熔融作用--白云母脱水熔融和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h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拉山-吉隆裂谷带是一系列藏南裂谷系中典型的一支,记录了较完备的有关从缩短增厚向南北向仲展再向东西向仲展的构造转换中深部地质作用的信息,是探讨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转换深部动力学机理的重要野外实验室。元素、同位素和年代学特征分析表明:该地区的淡色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两种机制:早期(2820Mad的白云母脱水熔融作用和晚期(20~16Ma)的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作用,这两类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地球化学差异。白云母脱水熔融反应形成的淡色花岗岩具有以下特征:含有较低的CaO;在An-Ab-Or图解中,相对富K;较低的Sr(<119)和Ba(14~289),较高的Rb(80~508)和Rb/Sr比值(>3,高达18),且Ba与Rb/Sr成负相关关系;在蜘蛛网图上,显示显著的Ba和Th负异常,Zr/Hf比值低于球粒陨石;部分样品富集重稀土,(Gd/Yb)N<0.9,Eu为明显的负异常,Eu/Eu*<0.7;较高的Sr(87Sr/86Sr(t)=0.7441~0.7762)和Hf同位素(εHf(t)=-14.9~-2.8。与白云母脱水熔融相比,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形成的淡色花岗岩具有不同的特征:大部分样品CaO含量较高(>1.5wr,高达3.1wt%);在An-Ab-Or图解中,相对富Na;较高的Sr(50~439)和Ba(87~2647),较低的Rb(4~296)和Rb/Sr比值(<2),且Ba与Rb/Sr无相关关系;在蜘蛛网图上,显示弱的Ba异常,弱亏损Nb和Ta,Zr/Hf比值高度变化;所有样品略亏损重稀土,(Gd/Yb)N=1.1~5.7,Eu高度变化,从正异常到负异常,Eu/Eu*=0.6~1.6;较低的Sr(87Sr/86Sr(t)=0.7235~0.7567)和Hf同位素(εHf(t)=-24.9~-6.4)。同时,在这两类部分熔融作用过程中,矿物具有不同的特征。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形成的淡色花岗岩中:斜长石富Ca,云母中Fe/(Fe+Mg)较低;较多的长石进入熔体;含Ti矿物相(如钦铁矿、金红石、檐石等)残留在源区;和有流体参与,且携带着高场强元素Zr和Hf。相反地,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淡色花岗岩中;斜长石富Na,云母中Fe/(Fe+Mg)较高;发生独居石分离结晶作用,Th和LREE降低;发生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促使石榴石结晶;母岩中的石榴石会发生差异性溶解,导致从熔体中结晶形成的石榴石具有较高的Sc浓度和Lu/Hf比值;发生电气石的结晶作用,同时伴随着锡石的形成。
其他文献
江口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隶属铜仁地区,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56.4%,拥有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原始森林。
会议
产生于岛弧带的灰池子花岗岩是秦岭造山带最大的早古生代花岗质岩基,在地球化学上与太古代TTG岩石以及显生宙埃达克质岩石类似,具有高Si(Si02:67.75~72.49wt%),富Na(Na20>4wt%),富
会议
绝大多数斑岩铜金矿床分布在汇聚板块边缘。研究表明高氧逸度和洋壳部分熔融是控制斑岩铜金矿床形成的两个关键(Sun et al.,2013;Sun et al.,2012)。作为亲硫元素,铜金的性质
会议
偉大的英雄的人民中國的親愛的朋友們,畫家們和雕塑家們! 我們新西伯利亞的藝術家們一直地在熱愛着你們,並且將永遠也不會忘掉我們之間的熱誠的真正兄弟般的會晤覀冎g的
本文介绍近年来,时频电磁技术围绕高精度采集、有效的目标异常分离处理、多参数综合目标评价解释等取得了一系列长足的进步,推动了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利用时频电磁预测油气有
选取从2009年到2013年间85个震中距在30-85°范围内且震源深度大于200km的深源远震数据资料对长白山火山区上地幔三维衰减结构进行了研究,表明长白山火山下方存在着深达400km
有机页岩有别于常规油气藏,原有的测井解释评价方法已不再适用,必须建立新的页岩气测井解释评价方法.RBF网络能够有效地实现有机页岩的TOC和矿物组分的预测。TOC预测是“多对
会议
熔体—橄榄岩反应在克拉通破坏和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有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表明,影响熔体—橄榄岩反应的因素主要有熔体性质(贫硅/富硅、富CO2/贫CO2、富水/贫
会议
  Based on 1︰5 000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a set of accretionary complexes was determined from the late Triassic Langjiexue Group by the methods of structur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