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高压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诊治

来源 :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血流量增加,导致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内静水压升高,称之为门脉高压症。本文介绍了以发病机制和发病部位为主要依据的门脉高压症分类,并通过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对门脉高压症诊断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自然病史及特点。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抗TGF-β1siRNA靶向性进入肝细胞的四种转染方式,在抗肝损伤与纤维化及对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影响中的效果差异,并探讨各自的优劣。方法:已启动肝组织中的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的50只模型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尾静脉直接注射组、脂质体包裹组、流体动力学法组,和肝动脉插管组等5组,每组10只;将构建的TGF-β1siRNA质粒分别通过尾静脉直接注射、脂质体包裹、流
目的: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对照,观察柔肝抑纤饮抗大鼠肝窦毛细血管化的作用并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差别。方法: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动物随机分组:A组(正常组);B组(模型组);C组(柔肝抑纤饮组);D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分别灌服相应药物。检测血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行肝组织胶原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测定肝组织vWF、LN的表达,电镜观察窦周隙超微结构。结果:柔肝抑纤饮组在降低血清ALT、AS
目的:观察紫七软肝片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早晚期的干预作用及对其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a1(TGF-β1)和内毒素(ET)表达的影响,探讨清化瘀毒法抗肝纤维化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造模组,紫七软肝片组(3g/kg·d),秋水仙碱组(0.1mg/kg·d),造模组及给药干预组大鼠给予CCl4、高脂饲料及酒精建立肝纤维化模型。造模的同时灌胃给药干预,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mRNA在CCl4致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建立CCl4致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比较正常组,模型组的á平滑肌肌动蛋白(á-SMA)的表达,用RT-PCR法比较各组肝组织NF-κB以及ERK-1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中,ERK-1及NF-κBmRNA的表达均增高。结论:E
本文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30例,疗效满意。文章对临床资料进行了介绍,并对肝功能变化、血清HBV-DNA的变化、血清标志物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对治疗结果进行了评析。
目的:探讨安体维康(ATVC)和阿德福韦酯(ADV)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B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为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安体维康和阿德福韦酯口服,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口服。两组均加用甘草酸胺静脉滴注进行保肝治疗。结果: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和安体维康6个月时,血清中HBeAg和HBVDNA转阴率治疗组为36.11%(13/36)和58.33%(2
目的:观察高剂量乙肝疫苗对慢性HBV携带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2例慢性HBV携带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60ug,每2周1次,连用3月,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PCR法检测HBVDNA定量,ELISA法检测IFN-Y水平的改变。结果:慢性HBV携带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基本正常,CD4+下降,CD8+上升;治疗组患者CD4+上升、CD8+下降、CD4+/CD8+上
本文所指的慢重肝特指现代医学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肝病。重型肝炎的治疗既往仅为保肝、对症、生命支持等综合疗法,最新观念认为抗病毒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虽然生命支持方法能够延长生存时间,但不能降低病死率。人工肝不能满足慢重肝的治疗,肝移植术远非普通的重肝人群能够承受的,因此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仍是需要内科努力攻克的难题。本文对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病的中医理法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较长,多呈慢性,部分病人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目前的最佳治疗仍是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本文用自拟健脾祛湿、解毒养肝中药,配合保肝西药治疗,收到较好效果。文章介绍了健脾祛湿、解毒养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材料、方法以及结果。
自然界物种普遍存在变异,变异是生物适应环境谋求生存的重要方式,对遗传进化有重要意义。野生型病毒包括多种有差异的毒株,表现为不同的基因型、亚型、准种。病毒变异是指基因型以外的改变。本文介绍了基因变异的类型包括点突变、变异与移框突变,分析了病毒变异的结果与HBV变异的自然发生,阐述了病毒、药物与患者影响耐药产生的因素,并提出了预防耐药的主要因素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