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基因组:竹学研究新视点

来源 :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五届五次全委会暨第十二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iskhot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从细菌研究中提出的泛基因组(Pan-genome)包括了核心基因组、特有基因组、非必须基因组3部分,由美国科学家Herve Tettel等于2005年提出.本文在反溯泛基因组概念及其衍变过程的基础上,重点聚集了其在生物领域的主要研究历程,特别是在系统演化、生物多样性、基因挖掘、适应性与抗逆性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竹类植物需要强化泛基因组研究,以破解某些竹学难题.
其他文献
自2007年以来,贵州省六盘水市猕猴桃产业蓬勃发展.但2014年以来,该市猕猴桃病害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联合六盘水市农委分别于2015年10月及2016年4月对六盘水市11个乡镇23个代表性栽培园区进行猕猴桃秋冬季及春季病害调查.基于感病症状采集大量典型病害样本,运用生物学特征分析及分子鉴定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六盘水市猕猴桃秋冬季主要病害为细菌性溃疡病和真菌性灰斑
通过对成都地区红阳猕猴桃施用植物源复方制剂(中药植保营养素和营养液),探究其在猕猴桃溃疡病上的防控效果.本研究选取三个不同感病等级的果园,利用植物源复方制剂进行针对性防控处理,结果表明:对感染园区的感病植株作防治处理,有效治愈率为79.33%;未表现猕猴桃溃疡病的植株作预防处理,有效预防率约97.70%;对感病园区的植株作预防和防治处理后,当年有效防控率约占80.83%,次年复发率约为6.18%,
猕猴桃国际、国内市场发展趋势良好,但是我国现有猕猴桃种苗生产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2010年苍溪县承担农业部猕猴桃良种苗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至今,已基本建立猕猴桃无病毒良种繁育体系,完成组培室、智能温室、母本园、采穗圃等共计303亩基地建设,并逐渐在猕猴桃科研园区进行种植.本文就我国猕猴桃无毒苗繁育的技术现状及农业部苍溪猕猴桃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情况做一介绍,提出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强化行业管理
以四川省蒲江县6~7年生金艳猕猴桃植株为供试材料,在同一采收期内采集县域内27家果园猕猴桃果实测定下树各项指标:干物质,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及色彩角.结合商业需要、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及消费者反馈等情况,制定了蒲江县域内金艳猕猴桃果实的采收指标:干物质15%以上,硬度4kg/cm2以上,可溶性固形物7%以上,果肉色度角102°以内.
建始县是湖北省猕猴桃种植起步较早的县份之一,已有三十多年的栽培历史.笔者综合多年从事猕猴桃生产实践及研究结果,对建始县猕猴桃的发生规律、生态环境及当地的防治试验进行总结,提出针对性很强的措施和防治对策,进行彻底的清园消毒。对已感染的植株,症状较轻的,可适当采取药物治疗措施。此外还应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区划种植,改善土壤条件,培育健壮树体,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树体管理等。
本文介绍了软枣猕猴桃日光温室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物候期、果实发育、环境调控、整形修剪、花果管理、肥水管理等.在温室栽培情况下,软枣猕猴桃果实成熟期较露地提早2个月成熟,盛果期单株产量为3.58kg,每667m2产量796kg.
为进一步改善猕猴桃园土壤条件,提升四川猕猴桃产量与品质.本研究以6年生红阳猕猴桃为试材,比较分析了连续4年不同量生物有机肥与复合微生物肥配施和常规化学肥配施对猕猴桃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与复合微生物肥配施可显著提高红阳猕猴桃园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对红阳猕猴桃园土壤环境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且随生物肥料用量增加土壤改善效果更好,尤其对0~40cm土层最好,而
为进一步完善红阳猕猴桃施肥技术,提升四川猕猴桃产量与品质.本研究以6年生红阳猕猴桃为试材,比较分析了连续4年不同量生物有机肥与复合微生物肥配施和常规化学肥配施对猕猴桃生长、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化肥相比,生物有机肥与复合微生物肥配施更能有效促进红阳猕猴桃主干生长,提高营养枝与结果枝的叶面积、百叶重及叶片叶绿素含量,从而促进光合作用,增加碳同化物的积累,生物肥料用量越高
本研究综述了笔者三年来对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CT)与桑叶黄酮(Mulberry leaf flavonoids,MLF)在调控犊牛生长、胃肠道发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据此探讨了酵母与植物提取物作为动物健康促进剂,两者联合使用对幼龄反刍动物的健康促进作用,为其在实际的生产环境条件下发挥良好效果提供理论基础.
采用实验室青贮法、微生物学技术、化学成分分析、瘤胃尼龙袋法和奶牛饲养试验等手段,研究微生物接种剂对玉米青贮发酵进程、微生物变化、发酵产物、瘤胃消化、有氧稳定性及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并与其他青贮添加剂进行了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