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维黄杨星D对高血压大鼠脑缺血GAP-43mRNA表达与细胞损伤的影响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pyc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药单体环维黄杨星D(CVB-D)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复流不同时间脑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mRNA)表达与细胞超徼结构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环形银夹使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狭窄,制成RHRSP,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用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CVB-D对脑缺血2h后复流1 d、7d、14d、30d不同时间点大鼠脑组织GAP-43 mRNA表达、水含量、梗死面积百分率、行为学评分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干预作用,并与生理盐水组对照.结果:脑缺血2 h复流后1 d,缺血区周围及海马可见GAP-43 mRNA表达,7 d明显增多至高峰,14 d开始下降,30 d时则明显减少,治疗组在上述区域各时间点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脑缺血-复流7 d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大鼠脑水含量及梗死面积显著降低,受损脑组织神经元和血管壁的超微结构亦明显改善.结论:CVB-D对RHRSP缺血性脑细胞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与上调脑组织GAP-43mRNA表达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方法:选择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患者(LA有CI组)、脑白质疏松无认知障碍患者(LA无CI组)各35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Logistic逐步回归显示LA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病主要与文化程度、健康锻炼、中风家族史、Hachinski缺血指数相关.LA有CI组在计算能力、延时记忆、视空间能力方面明显低于LA无CI组(P<0.01,;烦躁、口干咽燥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涤痰开窍解郁汤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大鼠模型行为学能力及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后予以行为限制制作P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涤痰开窍解郁组、氟西汀组,并设假手术组,采用RP-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并观察大鼠自发性行为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行为能力下降(P<0.01 or 0.05),海马区5-HT、5-HIA
目的:研究涤痰活血药治疗痰瘀交结型血管性痴呆的机制.方法:通过建立血管性痴呆(痰瘀交结型)动物模型,以脑复康为阳性对照药物,从大鼠机体状态,大脑海马中SS含量两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涤痰活血药可以改善模型大鼠机体状态,提高脑组织中SS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涤痰活血药具有改善模型大鼠机体状态的功能,提高脑组织中SS含量,对控制和延缓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复流不同时间神经粘蛋白(neurocan)表达、行为学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环形银夹使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狭窄,制成RHRSP,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用免疫组化,Zea Longa评分等方法观察电针对脑缺血2h后复流1d,7d、14d、30d不同时间点大鼠脑组织neurocan表达、行为学评分干预作用,并与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法对急性脑梗死并发SIRS的治疗作用及对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观察40例急性脑梗死并发SIRS患者.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分为气虚组、血瘀组、气虚血瘀组、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气虚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血瘀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气虚血瘀组加用黄芪注射液和血必净注射液.疗程7天.通过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a)、前降钙素(PCT
本项研究入选400例缺血性中风发病72小时内病例,进行1.缺血性中风72小时内证侯特征2.缺血性中风72小时内的证候组合规律3.缺血性中风72小时内证侯分布及变化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缺血性中风72小时内基本证候的发生,以风证发生频率最高,占62.9~70.9%.其次为痰证,占54.3~64.3%,72小时证候组合中,单证极少,而2~4证组合者占大多数,以3、4证组合为最多,各占39.3%(157例
目的:探讨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证候动态变化.方法:应用制定的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对全国9城市12家医院的出血中风急性期(发病7d内)患者进行动态辨证分析.结果:出血中风急性期患者411例,阳类证340例(82.7%),阴类证71例;纳入第1、3天以阳类证为主(82.7%、83.8%),第7天阴类证患者明显增多(44.6%),第14天阳类证又逐渐增加(63.7%),第21天阳
目的:探索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动态变化规律,并依据“十五”攻关课题组缺血性中风病“决策树”辨证条目建立中风证类判别函数式,分析其辨证效果,为丰富中风病诊疗体系提供切实数据和广阔思路.方法:发病30天内针刺规则干预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264名,观察中风病基本证类动态多时点评价及相关因素;建立“十五”攻关课题组缺血性中风病“决策树”下四证的贝叶斯判别函数式,并分别采用自身检验法和交叉核实法计算四大证
目的:研究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急性缺血中风阴类证的有效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中央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537例患者分别用中西医综合(试验组274例,A组)和西医加相应的中药安慰剂(对照组263例,B组)治疗,并观察相关指标.结果:因误操作产生空号16个,全国22家医院实际进入随机化分配606例.剔除15例,脱落54例,符合方案并随访完整的共537例.两组在性
介绍了中医药治疗多发性肌炎的的个人体会,总结出“营卫失和,外邪内侵,阴阳两虚是主要病机”、“急性期清消并施以除邪,活血通络以逐瘀”、“恢复期温补兼施以固本,益气健脾以化痰”等临证经验,并在各法基础上对其选方用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攻克这一顽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