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未病”探讨王清任活血化瘀的学术思想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全国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暨2008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清任是我国医学史上富有进取精神的实践家。其代表作《医林改错》一书,是瘀血学说中一部较为系统性的专著。为祖国医学活血化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王氏强调"治病要决,在明白气血",擅用补气与活血化瘀之思路,创立了较为系统的治疗思想。尤以治未病是对预防医学的一大贡献。不断从临床治疗实践中发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即病防变的重要性,为活血化瘀治则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清热地黄丸中栀子苷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柱(250mm×4.6 mm,5μm);以水-乙腈(87:1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8 nm;流速为1ml/min。结果:栀子苷在0.25~0.65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2%;RSD为0.99%(n=6)。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重现性好,可作为清热地
目的:检测通脉醒脑滴丸有效成分在体外模拟血脑屏障中的透过率。方法:采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的方法模拟体外血脑屏障,HPLC及GC-MS分析方法,检测通脉醒脑滴丸有效成分在8 h内的透过率。结果:藁本内酯能透过体外培养血脑屏障模型,野黄芩苷不能透过,并且复方中藁本内酯的透过率,比单独使用川芎挥发油,藁本内酯透过率提高了近40%,提示复方配伍应用后,可能促进了血脑屏障开放,提高了藁本内
胃质是指胃的形态与功能相对稳定的特质,人类的体质有差异,胃质也同样有差异。本文提出胃质可分、胃质可辨、胃质可调的新观点,阐释了胃正常质、胃气虚质、胃阳虚质、胃阴虚质、胃气郁质、胃蕴热质、胃湿热质、胃瘀血质等8种胃质的特点、辨别和调养方法,并探讨了胃质学说在养生、养胃、护胃等"治未病"中的应用与意义。
为贯彻落实某院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工作实施方案,特制订“治未病”规范,以期随着“治未病”工作的深入开展,使中医药的服务对象由以病人为主拓展到病人、亚健康人和健康人,服务范围由医疗为主拓展到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各方面,进一步增强某院中医药的活力。本文提出了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以及择时防发等意见。
"治未病"是中医学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早在中医四大经典中就已有很多精辟论述,其中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维护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与现代康复医学在理论思想中有很多共同点,并且支持着康复治疗的原则。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药防治疾病和保健延衰的重要法则。本文浅析"治未病"思想。以期其在防病保健及临床中广泛应用,把人们带向"无病世界"的美好境地。
要想防病于未然,使身体不受病邪的侵袭,首先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心静神安,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方可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所以有圣人无事,世聪谋事,小人生事。正伤邪侵,已患未发,终久必病,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因此要辨证论治,找出患病之因素,在未发病之前驱邪外出者为次之或断其病邪深入之路,防止一经并病和转变深入。
随着现代社会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仅针对疾病的治疗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疗的要求。我们必须从疾病为主导向健康为主导转变,重预防、重保健,使人们逐步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不得病或少得病的意识和观念。使"治未病"要成为社会共识,成为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的健康才能得到保证。
中医学在防治疾病上历来认为防重于治,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历代医家均把预防疾病(即所谓"治未病")认为是医学的最高原则。本文是笔者基于对《内经》的浅显认识,旨在试述对"治未病"思想的理解。
中医自古就重视人的体质问题,本文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如中医体质的定义、构成要素及体质的形成;中医体质的研究与疾病的防治和个体的养生康复,中医体质与疾病、治则的关系;以期充分发挥中医体质理论在指导临床防病、治病及病后康复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