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单站总云量预报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fan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是能够对飞行活动产生影响、甚至危及飞行安全的气象要素。本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BP模型进行了北京单站总云量的解释预报研究。针对所选站点的不同时次进行关键因子的选取,尝试多种预报因子的组合,建立预报模型。经过两年的回报和一年试报,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预报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并且没有“过拟合”现象,对于新样本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其他文献
2005年12月3日至22日,山东半岛东部烟台、威海市区出现持续特大降雪天气.据烟台市气象台资料显示,其间连续降雪日最长达8天,累积降雪天数为15天,降雪量累积为80.3毫米,相当于1.2米的雪深.其中,日最大降雪量出现在12月6日,达21毫米,日最大积雪深度为39厘米,均突破了全市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极值.威海市的降水量超过了一百毫米,最大积雪深度达到了两米以上,也是1959年威海有气象记录以来,
本文利用空军航空中期数值预报有限区域模式3小时间隔的预报产品和空军机场气象观测资料,采用MOS方法进行建模释用预报.由于需要建模的站点和要素比较多,考虑到不同航空气象要素的变化与一些特定的物理量场关系比较密切,因此对资料进行一定的处理.即(1)在有限区域模式输出结果的基础上计算了各种诊断物理量(如散度、涡度、水汽通量等),增加了备选预报因子数量;(2)对有限区域模式输出结果和诊断场资料进行抽行抽点
利用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的7个CE318太阳光度计(分别位于临安浙江林学院、宁波、南京、千岛湖、太湖、临安本底站和上海)在2007年7至10月观测的550nm气溶胶光学厚度(AOD,τ)和Angstrom指数(α)与MODIS的反演结果相比较,发现在密集植被地区MODIS反演AOD与光度计观测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而对于复杂下垫面(太湖)和大城市地区(上海),这种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对造成对比差异的
冰雹是一种中小尺度受地域条件影响的强雷暴天气,其冰水转化过程对大气的温度层结有一定的要求,通过对冰雹天气大气温度层结的研究,寻找其特征,预报冰雹的发生。利用延安市的气象探空资料,结合洛川县的降雹实况,得到洛川冰雹预报方法和指标。在冰雹预报试验中没有出现漏报,空报率在10%左右,其中只有<2%的情况没有出现强对流云。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RAMS对2006年6月12~16日珠峰绒布河谷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的风温时空分布与风廓线仪LAP3000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绒布河谷地区的局地环流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后至夜间盛行山风,可持续12h,且风速较大;在山风盛行期间,山风的影响高度可达400~700m左右),其中下垫面不均匀性导致的温度差异是引起局地环流的主要因素;RAMS较好地反映了
本文利用青岛市气象局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和自动雨量计资料,研究采用顺序kalman滤波技术进行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雨量计联合定量估测降水的可用于实际预报业务中的方法。经过对青岛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历史资料统计特征的分析,天气雷达资料的质量控制采取了空间连续性检验、平均值阈值检验、倾斜测试法和上限阈值限定的方法进行。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的选取采用混合扫描方法,雷达波束的充塞系数问题则不予考虑。天气雷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地区(以呼和浩特为代表)18年降雹资料、人工防雹作业资料以及雷达探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人工防雹催化运载工具(“三七”高炮)的性能、催化剂成核率以及单位体积冰雹云内的适宜催化量标准,从作业目标云系的选择、作业部位的选择、作业时机的评估、作业用弹量的评估、作业总体效果评估等多方面入手,得出对当地人工防雹作业方式及效果的客观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在选择作业目标云系时,对雹云云体强度的
针对该省大面积开展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需求,利用2003年8月2日和11日进行较大规模的全省性人工增雨作业所获取的不同类型对流云单体,在人工增雨作业前后的回波参量特征变化,以及云体发展变化和同时刻地面降雨量等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实施大规模的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后,效果明显,不仅加快了系统性对流云与多单体对流云的合并、回波面积扩大、强中心区域增强、径向风场出现中尺度气流辐合等,而且1.5°基本反射率面积、
通过对2003年4月12日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闪电参量分析表明,闪电强度、闪电陡度、闪电电荷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现为多峰型变化,出现峰值时间比降雹时间提前了18分钟;平均闪电参量特征为:闪电强度值-802.10KA,闪电陡度值-1036.50KA/μs,闪电电荷值-34.60C,闪电能量值304.20*103J;最大值各为:闪电强度-3245.00KA、闪电陡度-4774.00KA/μs、闪电电荷-1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是中国东西交汇南北结合的中心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区面积18.6平方公里,境内地型复杂,多发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从1958年开始,湖北陆续使用飞机及“三七”高炮、火箭实施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0年来,结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开展了积云生消规律、暖积云的雷达观测、积云雨滴谱、冷暖云催化剂及人影催化效果评估等各项研究,取得了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