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ng microRNAs as promising biomarker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ischemic stroke

来源 :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bo2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Ischemic stroke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mortality and serious long-term disability worldwide.Accumulating research has revealed the distinctive expression signatures of circulating microRNAs(miRNAs)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suggesting that circulating miRNAs may be served as the promising biomarker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ischemic stroke.
其他文献
目的:1、通过流行病调查统计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我科门诊因喉部疾病行电子喉镜检查的471名患者的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的评分,以RSI>13或RFS>7为咽喉反流的诊断标准,结合电子内镜诊断及病理诊断,分析所有患者中咽喉反流患者与非咽喉反流患者的喉部不同病变比例,以研究咽喉反流与喉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
目的:目的:系统评价气血亏虚型突发性聋中医规范化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方法:选取气血亏虚型突发性聋的患,采取中医综合疗法进行规范化治疗,分析其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疗效。
目的:对ABO溶血性黄疸的新生儿进行听力测试,探讨其听力损失发生率.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172例ABO溶血性黄疸的新生儿在出生后3月内进行听力测试.结果:172例ABO溶血性黄疸新生儿中双耳听力正常为127(73.8%)例,45(26.2%)例听力异常(其中轻度听力损失14例,中度听损失27例,重度听力损失1例,极重度听力损失3例).
目的:应用活血通窍法以四藤龙牡汤为主方辨证加减治疗耳鸣,与口服甲钴胺分散片、长春西汀片进行对比,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的差异,进一步论证活血通窍法辨证治疗耳鸣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目的:探讨伴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成人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前处理、微创植入方式及术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伴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或中耳炎后遗疾病患者,其中2例患者一期植入,另外8例患者二期植入。
会议
目的:观察三七及其主要成分三七总皂苷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选择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血瘀证患者80例,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三七主要成分三七总皂苷治疗4周,观察心绞痛发作频次、中医证候积分,炎症水平和血脂。随后将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观察梗死区域,发现作用机制。 治疗组大鼠注射三七总皂苷。
会议
目的:观察应用新改良导丝引导置入技术在三腔二囊管置中的效果。方法:将52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血需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血红蛋白量、格拉斯哥评分、来诊1h内出血量及Child-Pugh分级等方面无差异。实验组应用新改良导丝引导技术置入三腔二囊管;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置入三腔二囊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及首次置管成功率。
Objective: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is the myocardial necrosis caused by acute and persistent ischemia of coronary artery,which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sease that endangers human life.
Objective:Atlas and axis adjacent to the medulla oblongata,the vital center of the body.Performing procedures in this area was regardedas “danger zone” or “forbidden zone”.
目的:肠道微生态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有关,其特征与中医学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证候研究是中医学术研究的核心内容,其客观化研究一直难以取得突破。研究显示脾虚证、湿热证临床表现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揭示脾虚证、湿热证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