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地区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7116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了浙江省地方和部队1990~2001年地面气象信息化资料,对以路桥机场为中心、方圆200公里范围内浙东沿海地区24个军地测站的强对流天气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浙东沿海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年际、月际、时际及地理分布特征,并对产生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对各种天气形势下的强对流天气气候特点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中国区域600个站点月降水量资料,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东部区域夏半年(3~8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呈雨带南移趋势,尤其80-90年代南涝北旱趋势更为显著(图1a).采用1996-2002年夏半年TOMS卫星气溶胶反演指数与中国区域月平均地面气温(600站点)资料求取相关系数场(图1b),对比分析图1a与图1b,可发现TOMS卫星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与地面气温的相关特征与80-90年代降水
本文利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实验1998年夏季的湍流观测资料,计算和分析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及其演变规律,并与廓线探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有明显的日变化,一般傍晚达到最大;湍流谱计算方法系数偏低,所得边界层高度略低于位温廓线观测结果;高原边界层受高原地形影响,其厚度比平原地区偏厚.
气候变暖问题引发了严重的自然生态变化,并对社会及经济产生影响.本文根据华北不同区域温度、降水量及蒸发量的变化,讨论了气候变暖对华北地区气候要素的影响,并利用干燥度指标研究了华北干旱气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得出了气候变暖导致华北区域性增温、蒸发量增加,华北北部和东北部降水量略有增加,中部、南部和东部降水量显著减少,从而导致华北北部有向湿润气候转变的趋势,东北部气候变化不明显,中部、南部和东部干旱化趋势
本文利用中国北方22个站点降水观测资料检验了英国东英格兰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CRU05降水资料的可信度,与同类资料相比,该套资料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分析发现20世纪中国东部地区和20世纪中后期西部地区的降水资料具有较高的可性度.利用这套资料分析了中国北方近100年降水变化规律,发现中国北方降水普遍存在3年、10年和30年左右的周期振荡,20世纪的几个主要干旱时期和多雨时期是由于降水的年际变化
近10年来登陆台风的研究受到国际台风研究界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登陆和近海台风的外场科学试验(Fieldscientificexperiment).我国也实施了代号为CLATEX(ChinaLandfallingTyphoonExperiment)的外场登陆台风科学试验,其科学目标旨在了解台风登陆前后的结构、强度和路径变化,登陆台风的边界层特征以及在陆上维持的机理.CLATEX计划的实施使我国首次对一
本文以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为基础,根据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计算方法,综合考虑河北省降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质地等因素,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评价了河北省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计算结果将全省划分为五个水土保持区,全省山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比较高,主要为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则以冀西北间山盆地区分布比较集中.该成果,为河北省生态区划和生态省建设提供了数据基础,为河北省水土保持提供
本系统采用VB语言和模块化结构,集数据采集、适宜度定量计算、结果输出于一体.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所需要的气象条件,对各气象站实时的逐旬、月、季、生育阶段的气象因子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各时段的温度、降水、日照及光温水综合因子对作物生育影响的适宜度,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定量化的依据.业务运行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方便实用.
本文通过总结1991-2003年油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其危害性,根据生产经验提出防御对策以及生产建议,为今后油柰生产提供参考.
为了解决互联网上决策和专业气象信息服务的用户身份认证及信息安全传输问题,将CA认证技术引入专业气象信息服务网站,形成一个可靠的安全站点信息系统;并对在Win2000环境下如何布设CA技术进行了论述.
本文按照规定:能见度(VV)和风速(V)是对沙尘天气分级的重要指标.而沙尘预报问题本质上是一个非连续量的预报问题,本文将这个非连续量的预报问题转化为对两个连续的量(风速和能见度)的预报问题.并在分析河南省春季沙尘的天气气候特征的基础上,筛选出与风速和能见度相关性较好的预报因子,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分站建立了河南省冬、春季的风速和能见度预报方程,并利用相应的沙尘天气判别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