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异常数据处理分析

来源 :第41届辽冀蒙邻市气象技术协作区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11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气象观测工作与人们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面观测是气象业务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作为气象基层观测人员,需要对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有个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综合气象观测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作用,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本文旨在基于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的异常数据处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高地面气象观测质量,从而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NECP(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3月23-25日较强雨雪过程形成和发展机制进行分析,探讨此次较强雨雪过程成因.结果表明:此次较强雨雪过程是在500hPa冷涡、700~850hPa切变线共同影响下,干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而形成.降雪与850hPa相对湿度大值区、西南气流风速辐合区及水汽通量大值中心有很好对应关系.850hPa本地温度指标对降
利用NCEP1°×1°客观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及多普勒雷达、区域雨量站等加密观测资料对2015年6月29日围场县暴雨的漏报原因进行探讨.发现强水汽通量散度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散度梯度大值区与强降水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辐合上升运动,使水汽汇集、凝结致雨,高低空散度差值达到最大,与强降水发生时段相吻合;暴雨发生时高低层螺旋度正负中心配合很好,暴雨落区上空涡旋上升
人体舒适度是城市气象服务的一种,也是当前承德市城市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利用1951~2017年气象资料,并结合本地区的气候特征,从气象角度分析了影响人体舒适度指数的主要因子,总结了人体舒适度的计算方法,并确定相应的预报等级,为更好的建设承德市城市气象服务体系提供思路和依据.
本文利用2012~2016年5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承德C波段多普勒雷达基数据资料,对承德市冰雹天气多普勒雷达预警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承德地区冰雹预警的定量指标有最大回波强度超过58dBz、回波顶高超过7km、垂直液态累计含水量超过33kg/m2,并且两个相邻体扫跃增值在20~33kg/m2之间;承德地区冰雹预警的定性判断的依据有冰雹回波的形状主要分为块状或带状两种,径向速度图上,出现逆风区、
通过为拓展新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方法,赤峰市新引进火箭增雨防雹设备,并并布置在旗县区,本文通过对单次火箭增雨防雹作业情况分析,得出火箭增雨防雹在本地实际作业中的应用效果.
国内预报质量评分系统现在的研究分为三个类型,包括网络化,如北京、广东、安徽等少数省份进行了web评分系统的开发,均是通过外包形式来完成,其中广东省和北京市的web评分开发较早,覆盖了地市的需要,外包费用高,实时性不好.传统桌面版,如河北、山西、黑龙江等众多省份采用这种方式,大都是自主开发,但不能实时评分;micaps二次组件开发,如河南等省,以自主开发为主.网络化是日前评分系统开发的趋势.内蒙古气
本文利用赤峰市1961年至2010年逐日气温,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赤峰市采暖期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赤峰市实际采暖期平均气温为-3.5℃,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7℃/10a;赤峰市理论平均采暖长度为153d,初日10月29日到次年终日3月31日,比实际采暖期少29d;理论平均采暖长度呈逐年缩短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3d/10a.80%保证率下,赤峰市理论采暖长度为165d,采暖
通过分析与农牧业生产相关的热量、水分等要素,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赤峰地区气候资源及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2014年比1961-1986年增温显著,冬季增温高于其它季节;≥0℃、≥10℃积温和无霜期均有所增加,积温线向西北方向推进;冬季≤-25℃低温天数明显减少;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基本持平,降水变率稍增.因气候变暖,热量资源显著增加,长生育期作物扩种,设施农业冻害风险降低,有利于牲畜安全越
利用赤峰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2007年7月2日发生在赤峰市宁城县甸子镇头道营子和南沟村的一次龙卷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出龙卷风这一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在雷达回波强度场和多普勒速度场的一些特征,为今后此类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识别和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目前,地方同级业务单位之间业务平台集约化滞后、预警发布时间压力大、服务产品缺乏统一规则等问题制约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工作的开展.翁牛特旗气象局率先将水利局58个山洪雨量站与气象局13个区域自动站、7个山洪雨量站、1个无人站、1个基本站、1个校准站的数据进行合并,实现“数据一个库”.两部门共商数据标准、平台功能等问题,开发统一平台,真正使部门合作共建落地,实现“共建一平台”.建设集约化、统一化的现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