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性分析16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军事飞行人员二级预防用药及相关检查结果

来源 :第十一次全军航空航天医学学术会议暨第十次全国航空航天医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t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冠心病军事飞行人员在支架植入后的二级预防用药现状,及特许飞行的鉴定及评估程序.方法 回顾性分析支架植入术后的16例军事飞行人员术后二级预防用药,出院后用药依从性及随访和复查的结果,包括病史、一般情况和相关检查(平板运动试验、心肌核素扫描、冠脉CT、冠脉造影),探讨冠脉支架术后军事飞行人员特许飞行的程序和标准、支架术后二级预防用药.结果 16例均为冠脉支架植入术术后飞行人员,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6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5例.其中9例术后平均地面观察时间6 ~ 20个月,综合检查评估后特许飞行合格,术后飞行时间为5~1 800 h.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目的 通过对青少年航空学校学员入学一年身体发育情况的观察,探讨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体重检测标准,增强招飞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为探索出真正符合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的招飞体检标准,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 以某地区2015级436名青少年航空班学员为研究对象,对其定选和入校后年度体检中身高、体重、臂长等数据进行对比,采用标准体重和BMI指数相结合,运用配对设计资料的均数比较,分析学员入校后体格生长
会议
目的 依据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水平和治疗效果对飞行人员高血压进行医学鉴定,进一步探讨飞行人员高血压医学鉴定新方法.方法 空军总医院空勤科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飞行人员140例,分为A、B、C3组,分别为歼击机、强击机、教练机飞行员组(54例),轰炸机、直升机飞行人员组(20例),运输机、预警机飞行人员组(66例).依据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水平和治疗效果进行航空医学鉴定,对飞
会议
目的 飞行人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并有发病逐渐增加的趋势,应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和文献复习,旨在进一步加深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探讨飞行人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航空医学鉴定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3例飞行人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飞行结论,查阅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提出飞行人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诊治和航空医学鉴定
会议
目的 比较战斗机飞行员和普通人脑白质高信号的发病情况.方法 收集某医院健康体检进行头颅MR检查的战斗机飞行员120例、普通人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飞行员与普通人WMHS的患病率及部位分布.结果 飞行员WMHS者18例,患病率为15%;普通人WMHS者15例,患病率为7.5%.两组患病率有明显差异(P<0.05).飞行员与普通人WMHS常见部位主要位于额叶、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和脑室旁,其中额叶
会议
目的 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与飞行员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05年3月-2015年5月于空军总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飞行员60名,均为男性,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24)和对照组(n=36);其中冠心病组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低分组(Gensini积分≤20)和高分组(Gensini积分>20).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会议
目的 初步探讨冠脉造影、冠脉内超声以及血流储备分数检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军事飞行人员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 2013年7月始,先后对11例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军事飞行人员进行了冠脉造影(CAG)检查,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了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或血流储备分数(FFR)测定,评价以上3种检测手段在冠心病军事飞行人员中的应用价值。
会议
目的 探讨新型三维标测技术Rhythmia在飞行员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中的适用性。方法 分析现有各种心脏电生理三维标测系统的特点和优势,根据飞行员复杂心律失常的特点,选用新型心脏电生理三维标测技术Rhythmia,为复发房颤且合并局灶房速的病例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从而探讨该技术的适用性。结果 现有的4套三维标测技术各有特点:第一代Carto系统:心脏三维立体标测技术最早开始于Carto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