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中下奥陶岩溶风化壳储层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研究

来源 :第五届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12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中加里东期强烈的大气淡水淋滤和风化剥蚀,加之后期建设性的埋藏溶蚀以及断裂活动等多种作用的多期叠加,形成了塔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准层状岩溶风化壳储层。优质储层平面上多平行于塔中Ⅰ号坡折带连片分布,纵向上在不整合面下80~280m范围内叠置分布。岩溶风化壳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包括沉积相、岩溶作用和断裂活动三个方面。综合研究岩溶风化壳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发现,塔中下奥陶统最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是溶蚀作用强烈、且有断裂及裂缝发育的高能相带。大量勘探事实证明,塔中下奥陶统岩溶风化壳储层分布面积广泛,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水分布复杂,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勘探潜力。
其他文献
Low toxicity and high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preconditions for selecting a non-viral gene delivery carrier.Although calcium phosphate (CaP) presents high efficacy to cond
美国地质调查局在2000年全球油气资源评价项目中,对评价单元中待发现资源量的计算采用了概率相乘,即Monte Carlo模拟法。在其发布的报告中,给出了这一方法的具体计算过程以及相关的部分软件源代码。本文将主要根据USGS提供的材料,解析其采用的Monte Carlo模拟法的软件实现,并取松辽盆地中的一个评价单元为例,进行方法演示。
目前世界上66个超巨型油田的产量占了世界原油总产量的40%左右,可采储量占了世界总可采储量的49%。超巨型油田对世界的贡献巨大,同时世界对超巨型油田的影响也很显著。大多数超巨型油田因为政治、经济等原因发生限产,在限产条件下,传统的Hubbert模型已经不再适用超巨型油田的产量预测。笔者提出产能衰减的Hubbert模型,用来预测限产条件下超巨型油田的产量。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生储盖组合的详细解剖,在充分考虑了烃源岩生气及其对天然气的吸附、实测扩散系数在地质条件下的校正等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天然气扩散模型,定量研究了生储盖组合对天然气扩散成藏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主要发育4种生储盖组合类型,即“覆砂厚砂”型、“覆砂互层”型、“覆泥厚砂”型和“覆泥互层”型,其中“覆砂厚砂”型和“覆砂互层”型生储盖组合发育广泛,为苏里
古近系是渤海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层系,主要包括沙三段(Es3)、沙一、二段(Es12)、东三段(Ed3)和东二段(Ed2)四套烃源岩.本文在沉积和构造发育史的基础上,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和热史等参数对烃源岩成熟演化进行模拟.利用Basinview软件模拟了渤海盆地古近系四套烃源岩顶面的成熟演化历史.模拟结果显示,Ed2烃源岩在馆陶组沉积末期,盆地开始进入生油门限;现今,渤中凹陷和歧口凹陷达到中成熟.Ed
运载层残留油量是物质平衡法计算油气可供聚集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油气在运移聚集过程中运载层滞留烃量的计算涉及的参数较多,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在以往的运载层滞留烃量计算中,对于某些关键参数,如残留油范围、残留油饱和度、残留油柱高度开展的研究工作很少.本文通过对孔隙度与氯仿沥青“A”等相关数据的统计,确定出油气运移的孔隙度下限值;结合有效砂体厚度图、沉积相图确定油气流域的面积;根据油气在烃源灶内和灶外的残
本文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指出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上白垩统姚一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整体稳定下沉、盆广坡缓、气候潮湿、水体浅且动荡,具备了发育浅水三角洲的沉积背景。由于受形成时的水体浅、水底地形平坦、波浪改造能力弱等因素影响,该类三角洲在岩性、粒度、沉积构造、沉积序列及地震响应等方面具有典型的沉积特征。综合岩心、测井、录井、古生物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三肇凹陷浅水三角洲识别出3个亚相,包括:三角洲
盆地的古地形和构造坡折带的形态和类型决定着沉积充填的特征和砂体储层的分布。本文根据对塔木察格盆地南部地区南贝尔—塔南凹陷的盆地边缘的古地貌的结构特征的分析,将南贝尔—塔南凹陷白垩纪发育的古构造坡折带划分为5种类型,分别控制着5种类型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断崖坡折带控制着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陡坡坡折带控制着扇三角洲及前方的远岸湖底扇体系的形成和分布;断阶坡折带控制着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的形
利用岩心观测、铸体薄片、物性分析、压汞分析等方法,总结研究了辽河西部凹陷沙河街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总体为中孔低渗储层。储集砂体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和湖底扇相中扇辫状沟道砂体。从岩性上看,细砂岩储层物性最好;从纵向上看,沙四段储层物性最好,沙二段和沙三上段好于沙三下段;从平面分布上看,齐家—欢喜岭地区上台阶储集砂体物性好于下台阶地区;从相带上看,西
蟠龙油田F110井区延长组砂岩储层属三角洲—辫状河沉积环境,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层间非均质性方面,研究区延长组各油层组的砂体发育程度差别不大,但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较强;研究区长2、长4+5和长6储层内夹层发育,存在低阻夹层和高阻夹层两种夹层类型,渗透率垂向上存在四种非均质模式,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也较强;研究区延长组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平面分布特征受沉积微相的影响明显,砂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厚层砂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