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作为城市更新的实践先锋,创新性地在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项目中设定公益性的捆绑土地贡献责任来保障公共利益。但规划从业者们在实践中发现,当前制度对公共利益的保障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公平正义"的价值标准难以落实。故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从公共利益视角构建贡献用地的评价体系,对土地贡献率制度实践效应进行评估。本文以深圳市2004-2016年的361项已批城市更新项目专项规划的资料为基础,通过空间分析法、分类统计法整理归纳不同类型的项目的土地贡献率实际效应情况及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建议。在深圳土地贡献率制度实践中,约60%的贡献用地服务于单元内部,正外部性难以外溢;且不同类型的更新项目的贡献率应有较明显的特征。另外道路用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