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强雹暴三维结构的多普勒雷达探测研究

来源 :第十四届全国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l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两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山东德州的一次强降雹过程,分析了风暴的流场结构、能量场特征、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含水量场等物理量的分布及演变.研究表明:雹云的发生发展需要一定的能量支持,在这次过程中具体表现为:降雹前在降雹区上空西边低层存在有高能舌,而在中高层西边存在有负能量平流或负能量平流中心.通过对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表明:在雹云内部有大范围的上升气流区,最大上升气流位于强回波中心的后侧,冰雹粒子就是在上升气流中长大的.雹胚粒子在上升气流中长大成小冰雹,沿着上升气流辐散出流,从而增长轨迹分为三条.①随云砧再次进入上升气流中;②被抛出云外,进入到下沉气流中,由于底层的辐散作用再次进入到最大上升气流中;③没有脱离上升气流,直接又落入到最大上升气流中.小冰雹粒子在上升气流中继续长大,循环往复,最后降落到地面.
其他文献
对于降水机制的研究,历来是云物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自从Bergeron1950年提出"播种云-供应云"降水机制后,Hobbs领导开展的美国温带气旋结构探测研究,用观测事实证明了
本文利用UCAR/PSU的中尺度大气模式MM5,对2004年8月5日发生在山东半岛的一次中β尺度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动力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边缘加强西伸,高、低空西
会议
为配合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实验区的工作,为了开发空中水资源,我们在伊通县进行了地面雨滴谱的观测.本文通过对2004年两次降水性层状云雨滴谱的连续取样,给出伊通县层状云雨滴
青海湖区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青海省西部柴达木盆地与东部湟水谷地、南部江河源
会议
不同降水过程微物理特征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天气系统中云降水过程的发生发展、科学指导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已对雨滴尺度谱分布用多种解析函数表达,不同解
会议
利用呼和浩特地区1969-2000年的32年的1375条降雹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呼和浩特地区的多年降雹频率年、月变化和降雹的发生时段、持续时间、雹径尺度、受灾等特征.并且
本文对内蒙古中部增雨基地地空通信系统的建设目的、意义和系统依托的通信平台(北斗系统)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且扼要描述了系统第一期开发所实现的功能以及未来开发的一些设想.
在micaps上对500hPa、700hPa天气图作客观分析,确定发生冰雹的主要环流形势类型和动力热力因子,建立起冰雹预报方法的思路.经多年实际使用,该方法能够对冰雹作出准确的定性预
寒冬腊月,遭受严重水灾的吉林省人民迎来了灾后第一个春节。春节前两天,记者来到灾情最重的双辽县,看到灾区的男女老少正在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所见所闻令人精神振奋。 双辽
冰雹云的识别通常是采用强度场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在人工防雹使用中,发现冰雹云速度场也有明显的特征回波.本文采用新疆五家渠和乌鲁木齐两部新一代雷达近3年的观测资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