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推进速度对采动裂隙“O”型圈的影响及控制作用

来源 :西南地区第一次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建立了采动裂隙“O”形圈的二维模型,并导出了“O”形圈的控制方程。以盘江集团金佳煤矿为原型,采用Ansys软件开展了上覆岩层采动裂隙“O”形圈数值试验研究,得出采动裂隙“O”形圈的范围随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加快而减小、瓦斯通道发育下降等特征。因此,当工作面推进速度加快后,高位钻孔的参数应做相应的调整,并在金佳煤矿11173工作面开展了高位钻孔瓦斯抽采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不同推进速度对高位钻孔参数所做的优化是合理的,也论证了本文提出的工作面推进速度对采动裂隙“O”形圈的影响及控制作用是正确的、合理的。
其他文献
本文在对桩板结构现有计算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板底土体、桩基支承作用的空间杆系有限元分析模型,以竖向文克尔地基梁弹簧模拟承台板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将桩基托梁的支承区域离散为连续支承弹簧,避免人为将桩基支承假定为点支承支座.利用这一模型研究了桩板结构的位移、内力计算问题,计算实例表明,本模型的计算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
利用反力梁式反力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露天条件下岩体结构面现场剪切试验施加载荷时的反力座支撑难题.在高边坡工程建基面岩体强度的测试过程中,反力梁式反力系统提供法向载荷,水平载荷则利用不同层岩体间的陡坎部位作为反力座的支撑,试验获得岩体层面的抗剪断强度参数和抗剪强度参数,以及抗剪(断)正应力~剪应力关系曲线、T~uh(uv)关系曲线和τ~uh(uv)关系曲线.试验成果显示岩体层面内摩擦角31.3°,接
针对地下空洞勘探的特点及实际需要,笔者设计了一种探测地下空洞三维结构的激光扫描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性能稳定,实现了复杂溶洞、采空区等地下空洞内部结构的自动化数据采集,利用采集到的点云数据,可较为准确的计算出地下空洞的几何形态,为工程设计、施工和评价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在某水电站顶层右岸帷幕岩溶探测项目中,利用该套装置对溶洞进行自动化数据采集和成像,准确的计算出了溶洞的走向和体积,取得了
河流水电梯级开发环境影响回顾评价对验证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结论、补充完善环保措施、优化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分析和探讨了河流水电梯级开发环境影响回顾评价的目的、工作重点、工作内容,为开展河流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评价提供借鉴.
红峰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49.5m,大坝主要采用有限的块石料和充足的石碴弃料填筑.工程设计的主要技术问题是非常规材料筑坝时的大坝结构设计和填筑材料分区问题.通过合理的坝体结构设计并进行优化,达到在满足坝体结构稳定的同时,尽可能充分利用石碴料的目的.
随着水电工程的大规模开发,针对大中型首尾相连的长条形峡谷水库湖泊群,工程界从对诱发地震进行单体水库的孤立观测和研究发展成对系列梯级水库进行流域化观测和研究.一旦发生水库地震,单体水库之间在时间域和空间域是否会相互呼应、影响,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因此,目前的水库地震监测台网发展趋势越来越流域化、信息化、综合化.本文详细介绍了流域型水库地震监测台网设计思路和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从台网布局原则,时间规划
为研究不同围压条件下盐岩蠕变声发射特征规律,利用四川大学三轴程控流变仪和PAC Sensor-highway Ⅱ型声发射监测仪器对盐岩进行了四个围压条件下的分级加载蠕变试验,根据试验所获得数据对蠕变过程声发射活动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围压条件下盐岩蠕变声发射特征总体趋势基本一致,在每一级加载初期声发射信号活跃,后期声发射活动逐渐平稳,直到加速破坏声发射活动上升,此趋势与蠕变曲线趋势基本一致
昔格达地层是第四纪早期内陆湖相静水沉积物,是一种工程性质较差的极软岩,以粘土岩为主,具有压缩性较强、遇水软化、脱水崩解等特点。本文针对成昆铁路昆铁路攀枝花南站建设,以攀枝花南站DK592+ 120断面为原型,进行了离心模型试验,研究昔格达层高路堤的本体变形特性和稳定性。试验分别考虑不同压实度、边坡坡率和边坡加固措施,测试了路堤表面以及两层的沉降。结果 表明,昔格达层高路堤沉降的大部分都发生在填筑期
本文设计并完成了成层核电场地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地震烈度作用下成层场地的动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讲,当加载E1 Centro波和汶川卧龙波时,加速度放大系数峰值随岩层倾角的增加而增大,此增大趋势不明显;加速度放大系数峰值随输入地震波峰值增加而增大,此增大趋势较为明显。对于不同的岩层倾角的场地,傅里叶谱的幅值均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加,在顶部碎石土场地中具有最大的傅里叶谱幅值,建于碎
科学、合理地预测嵌岩桩的竖向承载力是桩基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鉴于现行规范计算方法不同、参数取值不一,导致各类设计方案的差异较大。基于收集的193组嵌岩桩静载试验数据,对各类极限侧阻力、端阻力预测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分别建立了不同岩石类型极限侧阻力、端阻力与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给出了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建议计算方法,结合试验实测资料验证了推荐方法的可行性,并与现行规范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