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来源 :2013年全国小儿血液与肿瘤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z45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和血液学改变.方法:回顾分析2010.3.1-2012.12.31期间在我科诊治的59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及血液学改变.结果 临床表现除典型的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外,其他有肝脏肿大(60.1%)脾脏肿大(49.2%),扁桃体化脓(45.9%),全身皮疹(20.7%),双眼睑浮肿(1 8.3%).实验室检查以肝功能异常为主,其中AST增高者占51.9%,ALT增高者占57.9%.本组病例无合并脑膜炎及脾脏破裂.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检测免疫诱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小鼠骨髓中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的数量以及经a-半乳糖神经酰胺(a-galactosylceramide,a-Galcer)或OCH体外活化后的功能状态,同时与正常小鼠进行比较,探讨NKT细胞在再障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为OCH应用于再障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方法 将扩增活化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NKT细胞的培养体系分为:培养体系①a-
会议
目的 本研究观察了过敏性紫癜患儿血胱抑素C (cystatinC,Cys-C)、尿Ⅳ型胶原(Type Ⅳ Collagen,Ⅳ-C)水平的变化与肾脏损害的关系,探讨其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诊断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 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按照尿常规和生化检查结果异常程度分为肾损A组(单纯血尿或单纯蛋白尿),肾损B组(蛋白尿并
会议
目的 观察宁血饮对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殿的临床疗效.方法 血小板减少性紫殿患儿30例随机分为宁血饮治疗组20例,单纯激素组10例.宁血饮治疗组采用宁血饮加强的松联合治疗,单纯激素组采用强的松治疗.观察小儿皮下紫殿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和远期疗效等情况.结果 宁血饮治疗组在改善出血症状,提升血小板计数,治疗的总有效率远期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单纯激素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性(P<0.01).
会议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a),简称ITP,是一类以血小板计数减少而增加患儿出血风险的疾病,对于大多数儿童患者,ITP是一类自限性疾病,然而对于一些儿童和多数成人患者而言,慢性ITP的患者较为多见.最新的ITP治疗手段,包括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的使用.
会议
目的 进一步了解儿童ITP的诱因,探讨过敏因素与小儿ITP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2008年至2010年收治并随访的485例ITP患儿进行调查,对常见的几种诱因进行了分析,观察了这几种诱因的年龄分布情况,并对急慢性ITP患儿的诱因进行了比较,尤其对过敏性鼻炎这一诱因进行了分析比较.
会议
目的 通过对应用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儿童患者使用rhTP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1月收入院的25例予rhTPO治疗(连续14天)的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资料.分析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有效率、起效时间、血小板数目回落时间)及安全性.
会议
目的 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fy PCR,FQ-PCR)反应体系,快速、准确、特异、定量检测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白色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以及新型隐球菌,为临床医生治疗提供指导.方法购买标准株,培养后制成真菌标准株混悬液,用于真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
会议
目的 鼠源性抗体人源化改造是靶向白血病治疗性抗体药物开发的必要途径,快速筛选候选抗体对加速人源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无毒及可视性,将人源化改造的单链可变区(scFv)与EGFP蛋白基因进行融合表达,观察鼠源性抗体人源化快速筛选方法的可行性.
会议
目的 通过检测ITP患儿Th细胞因子IFN-Y、IL-4、Bmi-1及IL-17mRNA表达的变化,分析探讨Th细胞功能变化在ITP患儿中的临床意义,以期进一步明确Th细胞功能在ITP患儿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FN-γ、 Bmi-1、IL-4、IL-17 Th相关的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并采用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进行分析比较.
会议
目的 最近研究表明,CD9分子是B系ALL-LSC相关膜标志,对其生物学特性及与临床预后意义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拟制备CD9新单克隆抗体(ZCH-2F10),探索该单抗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儿童B系ALL (B-ALL)中的表达规律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Nalm-6细胞免疫BLA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并建立识别人白细胞分化抗原CD9分子的新单抗ZCH-2F1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