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冷却过程中焊缝金属贝氏体相变的形核位置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固态相变、凝固及应用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s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索合金元素Ni对贝氏体相变形核和长大的动态过程,利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低碳贝氏体高强钢的焊接接头进行了贝氏体相变的原位动态观察研究.实验工艺图如图1所示.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贝氏体形核主要有以下特征:(1)晶界单点形核——如图2(a)中1处所示,在晶界上诱发形核,并向晶内长大,按181.8μm/s的平均速度长大,在长大过程中,遇到夹杂或者缺陷时,停止生长;(2)晶界多点形核——在奥氏体化的降温过程中,温度降至384.1℃,即贝氏体转变点以下时,观察到贝氏体开始形核.
其他文献
发展高温抗氧化性能和高温力学性能优异的新型金属材料,己成为先进反应堆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服役环境苛刻(600-900℃含水蒸气),抗氧化性至关重要,因此含Al的奥氏体不锈钢(AFA)成为研究的热点.AFA不锈钢表面因具有致密的Al2O3氧化膜可能显著提高合金的耐蚀性能.然而Al是强铁素体形成元素,添加过量会严重影响奥氏体的组织稳定性,从而严重降低含铝奥氏体不锈钢的综合性能.能否形成单一
会议
热轧带钢表面的氧化皮己被成功应用于降低其在储运过程中的腐蚀损耗。近年来,已开始尝试利用表面氧化皮来提高耐候钢的抗大气腐蚀能力,但对氧化皮的结构及其在大气腐蚀过程中的演化尚缺乏表征。实验材料为实验室25kg真空感应炉中炼制的耐候钢。氧化实验在实验室箱式电阻炉内进行,通过调节氧化温度、氧化时间、冷却方式及供氧量来设计多种氧化工艺。研究采用室内干湿循环加速腐蚀实验来模拟大气腐蚀过程。
会议
低碳(0.2-0.4%碳含量)贝氏体钢属于第三代高强钢,具有很好的强塑性综合性能.与纳米级高碳超强贝氏体钢(大于0.7%碳含量)相比,低碳贝氏体钢大大缩减了转变时间,降低了热处理成本.然而,在相变过程中,第二相残余、渗碳体析出以及贝氏体形貌转变等因素常常导致最终产物结构复杂,不利于后续结构分析与性能控制.因此,寻找合适的控制参数对优化低碳贝氏体相变产物非常重要.
会议
以Mn-Ni-Mo-Ti-B为主要合金系,研制出适用于低温服役环境下的高强高韧管线钢埋弧焊丝,该焊丝用于30.8 mm厚K65管线钢现场焊接实验结果表明,焊缝金属屈服强度达到583~689 MPa,抗拉强度达到714~768 MPa,-40℃冲击功均在90 J以上,焊缝具有优异的强韧性匹配.焊丝直径为4.0 mm,适用于四丝双面埋弧焊,效率高,且热影响区(HAZ)低温韧性优异(-40℃冲击功>10
会议
对0.08C-2.4Mn-0.5Ni体系低合金钢采用两步临界热处理获得的细残余奥氏体进行了细致表征,揭示了残余奥氏体稳定化机制.结果表明,在两步临界热处理过程中残余奥氏体获得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第一步逆转变获得的亚稳奥氏体由于合金元素的富集,从而使其在后续的冷却过程中形成合金元素富集的马氏体/贝氏体,这些富集了合金元素的马氏体/贝氏体在第二步的临界回火过程中由于其具有较低的Ac1温度而优先成
会议
2003年,Speer等基于碳从过饱和马氏体向奥氏体扩散的热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淬火-配分(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Q&P)热处理工艺,从而得到兼具高强度和高塑性的新型先进高强度钢。对于钢来说,在服役过程中的延迟断裂主要是由氢致开裂引起的,而Q&P钢的强度等级高达1200MPa以上,氢脆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会议
液态二元Fe41.5Sn58.5合金在自由落体条件下实现了深过冷快速凝固.在325K宽广的难混溶间隙中发生了明显的液相分离现象,形成了富Fe相颗粒状组织弥散分布于富Sn相基底上的结构特征.在平衡相图中显示只有FeSn和FeSn2二相生成,但是自由落体条件具有较高的冷却速率和大的过冷度,使得二元Fe41.5Sn58.5合金形成了四个新的亚稳相:αFe,Fe3Sn,(Sn)1和(Sn)2相,颗粒状Fe
由于海洋环境比陆地复杂的多,除了强度、焊接性能、腐蚀性能等要求外,对低温韧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120mm特厚低C钢,采用不同温度调质处理,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对奥氏体晶粒尺寸及低温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880℃~930℃时,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增加缓慢,晶粒细小均匀,但也有混晶现象,平均晶粒尺寸约30μm; 980℃时晶粒迅速长大,晶粒尺寸趋于均匀;1100℃~1
会议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渗氮工艺可以在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制备出过饱和渗氮层,氮含量高达10-35at.%.该渗氮层能够显著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硬度、耐磨损性能和耐点蚀性能.通过XRD和TEM研究,前人认为该渗氮层为fcc单相结构,称为γN相[1,2].XRD表征和拟合结果表明,γN相中存在大量的堆垛层错,层错概率为0.17-0.25.相当于每4-6层{111}晶面就会出现一个层错[3].然而,TEM观察结
会议
本文使用一种含4wt.%Re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1100℃不同应力条件下进行蠕变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蠕变变形开始的5-10h内,γ′迅速由立方状向筏型化转变,筏型方向与应力轴垂直,γ-γ界面前沿位错网已经完全形成.在高应力(174MPa)条件下,γ′筏型化转变更快,形成的位错网更加致密,有效错配度的绝对值更高;在低应力(120MPa)条件下,γ′筏型组织间隙更小,组织更加稳定,合金表现出较长的蠕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