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释《荀子》虚壹而静(讨论稿)

来源 :中外古史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nghong1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壹而静",出自《荀子·解蔽》393.其为《荀子》所言之"解蔽"提供了具体方法,因而对塑造《荀子》认识思想的总体特征,有关键作用."虚壹而静"的释义,于是成为研究《荀子》认识思想所无法回避的步骤.事实上,此问题的研究价值并不仅限于此,一切与"虚壹而静"有关的内容,皆需将其义释作为基础:譬如"虚壹而静"与《解蔽》所言"尽道"的关系,以及"虚壹而静"与"类"的关系等.关于“虚壹而静”的释义,于是得到一种既可与“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相协调,又可与“壹则尽”相符合的新见解:“虚”,不以旧识妨碍新知的获取:“壹”,能够将所有知识纳入一个有条理的、统一的体系中,以令知识间不相淆乱,以求(在获取知识上)趋于全尽之境界;静,不以迷乱的念想妨害思虑。总之,虚壹而静是指有意于获取知识,有法于整理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保持思虑的清醒。
其他文献
遗址类博物馆具有独特的历史考古资源,博物馆往往围绕其馆藏文物和遗址、遗存开展社会教育.其历史情境教学则是与基础教育历史学科教学相互契合、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条件下所采
中国具有丰富的大遗址资源,它们有着面积大,数量多,价值大,历史文化信息丰富等特征,决定了大遗址在区域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大遗址
遗址公园概念的引入符合中国现阶段大遗址保护的实际需要."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这一新概念是
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长期局限于西方"遗产话语",时间与空间、物质遗迹与人文精神往往被分割为两个不同方面,导致遗址在传承文化,教化当下的功能上难以充分体现.学术研究的核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念的提出和实施,为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一条很好的途径,增强了国家文物管理部门与大遗址所在地地方政府联系和权利共享,进一步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本文对中国大遗址保护展示过程中大遗址环境的认知、特征、现实需求及原则进行了解构,通过政府在大遗址保护中主导地位的阐释,结合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中的
钓鱼城遗址拥有较好的文物保护和服务设施,自2013年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来,积极开展了考古发掘、遗址保护、陈列展示和环境整治等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考古
本文试图借鉴西方学界己有成果,简要介绍西方学界对圣徒传认识的变化。表现为学界圣徒传史料价值的认识。实证主义者将圣徒传视为几乎没有史料价值的虚构文献,20世纪上半叶社会
本研究不是对哀悼仪式的细节性复原,而是聚焦于其中的三个主要环节,通过分析哀悼仪式在两种古代文化中所具有的不同功能、目的以及社会影响,在找寻同一个仪式对象在不同文化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比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能给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新的思考点。通过罗马与元大都两个古都的比较,能够发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不一定同步。罗马和元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