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红豆杉属是红豆杉科中最大的属,约有9种2变种,广布于北半球,是第三纪孑遗植物。红豆杉属的起源虽然可追述到侏罗纪,但种间的形态差异较小,无论是红豆杉属的分类还是种间的演化关系至今都不十分清楚。本文以白豆杉属为外类群,对红豆杉属所有现存的9种2变种的43个样品的核糖体基因ITS片段和叶绿体基因trnL-F区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构建系统树来探讨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并为红豆杉属植物的分类和物种划分提供分
【出 处】
:
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暨第九届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研讨会论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豆杉属是红豆杉科中最大的属,约有9种2变种,广布于北半球,是第三纪孑遗植物。红豆杉属的起源虽然可追述到侏罗纪,但种间的形态差异较小,无论是红豆杉属的分类还是种间的演化关系至今都不十分清楚。本文以白豆杉属为外类群,对红豆杉属所有现存的9种2变种的43个样品的核糖体基因ITS片段和叶绿体基因trnL-F区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构建系统树来探讨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并为红豆杉属植物的分类和物种划分提供分子证据。分子系统学的分析结果表明,红豆杉属为一单系类群,与白豆杉属分化较早。无论基于ITS序列和trnL-F区序列的单独分析还是联合数据分析,产北美东南部的佛罗里达红豆杉(Taxus floridana)与特产墨西哥与危地马拉的Taxus globasa形成稳定的姐妹群关系,得到强烈支持;产欧洲和非洲北部的欧洲红豆杉(Taxus baccata),产西喜马拉雅地区的密叶红豆杉(Taxux fuana),.产东喜马拉雅的须弥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wallichiana),产我国台湾和菲律宾的南洋红豆杉(Taxus sumatrana)及分布于华中大巴山脉的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chinensis)和产云南东南部和越南北部的红豆杉各自形成稳定的分支并得到较高的支持率。北美的短叶红豆杉(Taxcus brevifolia)、Taxus floridana 和Taxus globasa亲缘关系较近,构成一个分支并得到强烈的支持,但并没有与同产北美的Taxus canadensis形成相同的分支,种间关系不明确。欧洲红豆杉与东北红豆杉的关系密切,在ITS和联合数据分析中形成姐妹群关系。密叶红豆杉的种级地位得到支持,但与其它种间的关系没有得到解决。须弥红豆杉形成一稳定的分支,作为一个好种得到支持, 而不支持将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作
其他文献
随着小麦参考基因组序列的日趋完善,品种及其突变体重测序将会成为小麦功能基因发掘的重要途径。但是作为异源六倍体,小麦在自然或人工进化中,常发生染色体变异,形成丰富的非整倍体和结构重排,全面揭示小麦染色体多样性及其结构变异,对于正确的基因组序列组装、遗传作图和关联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寡核苷酸探针(套)的FISH技术克服了以往鉴定技术的局限性,具有简单、经济和高效特点,为染色体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南京农
目的: 通过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针刺、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肥胖症并月经稀发的疗效和疗效差异,为针灸治疗肥胖症并月经稀发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 方法: 通过组织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筛选肥胖症并月经稀发的志愿者66例,随机分成针刺结合穴位埋线组和针刺组,对两组分别实施对应干预,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指标变化,评价两组的实验结果,并对比其疗效差异。 结果: 针刺结合穴位埋线组和针刺组在实
目的: 通过对历代(公元1949年以前)中医安胎相关文献的系统研究分析,总结及归纳出安胎的证治及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电子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对1949年以前文献中明确标有“安胎”、“胎漏”、“胎动不安”、“胞阻”、“妊娠腹痛”、“妊娠腰痛”、“妊娠下血”的中医证候及方药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利用SPSS20.0软件进
目的: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中医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尤其在解决排卵障碍这方面。肾虚血瘀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之一,故治疗用补肾活血法,补肾为主,兼活血化瘀。 通过本Meta分析,系统评价补肾活血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给中医妇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提供循证依据和诊疗思路。运用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整理和统计补肾活血法治疗多囊卵巢
目的: 本研究以针刺配火针的方法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通过针刺配火针组与针刺组的疗效的对比,观察以火针配合针刺方法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病的临床疗效,旨在寻找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 纳入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符合脾胃湿热型痤疮疾病诊断标准、入选标准的患者60例,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人。治疗组采用针刺以调理体质为
根据瑞士外科医生弗里茨·狄奎凡(Fritz de Quervain)于1895年作出第一个关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De Quervains Disease)的定义,本病是指由于腕背侧第1伸肌间隔内的拇短伸肌(EPB)与拇长展肌(APL)肌腱滑膜鞘发生炎症的病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腕部桡骨茎突局部出现肿胀、疼痛、压痛、患肢握力减弱、患侧拇指及手腕活动功能障碍,和握拳尺偏试验阳性等,若病情严重更会影
目的: 穴位埋线结合麦粒灸治疗寒湿型腰痛的临床研究及与电针结合麦粒灸功效对比,为治疗寒湿型腰痛提供参考。 方法: 纳入于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选取寒湿型腰痛的60例患者,主要为慢性腰肌劳损引发的腰痛。采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随机分组设计,设30例观察组及30例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穴位埋线加麦粒灸治疗寒湿腰痛,对照组采取电针加麦粒灸治疗。选
目的: 观察针刺“智三针”穴组对缺血性PSD(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模型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5-HT、NE及DA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影响,探讨“智三针”穴组针刺干预以调控缺血性PSD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改善其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42只SPF级大鼠经分层随机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针刺组、假针刺组、帕罗西汀组共6组。除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外,其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火针围刺法对本病的治疗机理。 方法: 本研究总计纳入66例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的痛风患者给予火针围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布洛芬、别嘌醇片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天,治疗结束后统计数据,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包括VAS评分量表、症状积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及血清尿酸值、血清IL-1B指标。
目的:阿尔茨海默(Alzheimerdisease,AD)病患者出现行为学异常,Aβ沉淀,神经元丢失,胆碱能系统功能障碍,小胶质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临床试验研究证实雌激素有助于改善AD患者的症状,雌激素作用大部分是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的。本次实验目的探讨老年恒河猴大脑内注射Aβ1-42和Thiorphan能否出现类似于AD患者行为学障碍,Aβ沉淀,神经元消失以及胆碱能系统乙酰胆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