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衍禅法对吐蕃佛教的影响

来源 :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摩诃衍与吐蕃僧诤786年,吐蕃占领敦煌,吐蕃赞普邀请摩诃衍人藏传播汉地禅宗。摩诃衍所宣扬的汉地禅宗摈弃了印度佛教艰深的佛教义理和繁琐的修行仪规,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禅修方式,适应了吐蕃普通民众了解与修习禅法的愿望。因而,其入藏不久便有不少信徒追随其后,而原来在藏地盛行的印度佛教反而势力日衰。本文介绍了靡诃衍禅法为敦煌佛教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以及摩诃衍在藏地的影响和藏族禅思想与摩诃衍禅法的关系。
其他文献
在思维科学与地理思维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研究了社会思维(Community Noetics:CN)与地理系统工程(Geographic System Engineering:GSE)。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顿悟思维(灵感思维)在个体地理科学家身上是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所必需具备的认知素质。开放的、复杂亘系统(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s:OCGS)的地理
2006年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当许镇附近信教群众重新维修一座破旧的佛塔——噶塘蚌巴奇时,发现塔中内存有大量的古文书残卷,时当地群众和督导维修工程的县民宗局领导及时采取了一些初步的保护措施。《当许出土吐蕃笨教文书合编》一书的出版对我国藏学界意义不凡。笨教文书的出版必将进一步推动吐蕃史和笨教的研究工作。
本文所说的藏族原始宗教,是指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固有的一种宗教,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调查研究证明,藏族原始宗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但是并没有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而完全消逝。直到近代,藏族聚居区还保留着比较多的原始宗教的“沉积物”—故人们常常称之为宗教学、藏学方面的“活的化石”。本文介绍了四川藏族聚居区原始宗教的遗存以及就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中有关藏族原始宗教的记载,来说明敦煌文化之贡献。
在敦煌令人眼花缭乱的492个窟洞繁复慑人的壁画与尊像之中,其实直接体现佛教“空”的含义:在不同的缘起之下,会表现不同的果相。于看似不同外貌的果相背后,总有导致其表显的原因;其因果关系或许极其隐晦,但也必然有迹可寻。如史先生言,禅宗顿教在敦煌地区导致金刚经变的兴废,此概念可令人们开始绘制金刚经变;后来又因同一概念而使金刚经变销声匿迹。毕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然是“现象”或
本文通过分析历来对“嗢末”藏文对音的研究,得出“嗢末”应是vog ma的译音,为了证明此观点,汇集敦煌古藏文中有关吐蕃各阶层相对应的名称。
8世纪中叶的敦煌(时称沙州),是一个各种宗教集之所,除儒、释、道之外,景教、祆教、摩尼教等都十分流行,敦煌人把自己的家乡称为“善国神乡”,宗教祭祀活动频繁而隆盛。佛教在民间广泛信仰的基础上,在崇佛的世家大族的倡导下,持续发展。佛寺比前代增多,开窟造像频仍。大量宫廷写经不断从长安、洛阳传人,不少高僧从内地前来弘法,使这座著名的佛教城市继续受到内地佛教文化的影响。东来弘道和西行求法来回路经敦煌僧人的增
自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古藏文写卷发现已过去了100多年。由于该写卷对研究藏族古代社会、历史、民族、宗教、民俗、文学、语言、文字等方面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多年来吸引了国内外从事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20世纪40年代,法国学者巴考(J.Bacot)、杜散(Ch.Toussaint)和英国学者托马斯(F.W.Thomas)分别用法语和英语对敦煌卷子进行了分段译注,并于1940-1946年在巴黎出版了《敦
关于敦煌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早先就被拉露、戴密微、杜齐、石泰安等欧洲学者所关注①,之后,在日本以上山大峻为首的几位日本学者积极探研,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发表了数十篇突破性的很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使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了有关中国禅宗与西藏佛教间交往关系的具体内容和历史状况。本文对这几位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评述,并进一步探讨有关敦煌藏文禅宗文献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敦煌在吐蕃占领时期敦煌寺院籍账等文书中家具的资料较多,尤其南方输入的漆器不论数量,还是种类为数不少。而介于家具边缘的较小的日常生活木质用品器皿种类也很丰富,其种类有盆、盘、碗、樏、杯、碟等,数量颇多,据此也可看到吐蕃占领敦煌时期河西地区小器皿包括漆器类用品的交流情况和使用概况。唐代中原乃至西蜀和江南地区的漆器制造,经常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河西包括敦煌和西域地区,并影响当地的漆器等器皿的制作技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居易所作的《缚戎人》一诗,是他众多作品中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国内已经有不少独具慧眼的学者从各个角度入手,对这一不可忽视的优秀作品进行了精辟的研究。清末民初人杨钟曦先生《雪桥诗话》、近人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已经进行了精深的研究。2001年,赵其钧先生《试为自居易一辩—兼谈陈寅恪先生对该诗的看法》一文,就对元稹、白居易同题之作《缚戎人》加以辨析,提出了一个与陈寅恪先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