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原油地化特征与油气成藏研究

来源 :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e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兰花凹陷位于二连盆地南部温都尔庙隆起集宁地区中部,凹陷面积600km2,基底最大埋深3000m,是近几年二连油气勘探新发现的一个富油凹陷.自上而下发育中生界下白垩系赛汉塔拉组、腾格尔组、阿尔善组、侏罗系及古生界地层,凹陷发育南北两个洼槽,南洼槽自南向北为红井、赛乌苏、土牧尔构造带.重点梳理赛乌苏、土牧尔、红井及北洼槽烃源岩发育情况,利用Trinity成藏模拟技术,对烃源岩厚度、成熟度及生排烃强度平面特征进行精细刻画.系统分析了不同构造带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油气包裹体分析及烃源岩热演化史,初步明确不同构造带油气富集规律.
其他文献
已有的地震数据、钻井资料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白云凹陷LH29-2-A井所揭示的恩平组海相烃源岩丰度高、类型好,具备一定的生烃潜力.孢粉组合及有机屑组成等分析也表明:恩平组海相烃源岩中以海相沟鞭藻为主的浮游藻类相对含量较高,且富含壳质、孢质和无定形有机质等富氢的有机显微组分,有机质的生源构成既有水生生物,又有陆源有机质输入,以陆源有机质为主.本次实验选取LH29-2-A井(3119-3230m恩平组
侏罗系杨叶组为塔里木盆地东南坳陷主要生油层段.若参1井已钻遇侏罗系较高丰度的烃源岩,并见良好油气显示.证明该区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定湖山和江尕勒萨依老煤矿侏罗系杨叶组地质剖面的实测和样品采集、烃源岩样品总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生烃潜量、氢指数、氧指数、镜质体反射率、热压模拟等室内测试及统计分析,结合地震剖面解释,从地球化学特征、生烃特征等方面对该区侏罗系杨叶组烃源岩生烃条件进行了综
东营凹陷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十分发育,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对评价该地区页岩油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整理大量基础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需要补充采集胜利探区3口页岩油勘探取芯井—樊页1井、利页1井及牛页1井28块泥页岩岩芯样品进行了岩石热解、色谱-质谱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沙三下亚段泥页岩样品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Ⅰ-Ⅲ型为主,处于低成熟阶段;沙四上亚段样品有机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程度不断增高,油价持续走低的趋势,致密砂岩气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勘探实践证明,歧口凹陷深层天然气藏储层普遍以低孔超低渗储层为主,达到了致密砂岩储层的标准,通过组分、同位素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认为该区资源丰富,储层条件有利,勘探潜力大.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苗分布广泛,类型多样.西边以乌苏-独山子为界,东边以乌鲁木齐为界分为南缘西段油气苗区、南缘中段油气苗区和南缘东段油气苗区.西段以泥火山为特征,主要沿托斯台构造带分布;中段以液体油苗为特征,主要分布于第一、二排构造带上;东段以沥青砂岩为特征,主要分布于阜康构造带;油苗产状自东向西逐渐过渡,从沥青砂岩、含油砂岩、液体油苗到泥火山.
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时期,自东往西,从渤海湾盆地到南襄盆地,到江汉盆地,再到柴达木盆地,广泛发育了一套咸化湖盆相的优质烃源岩,是大油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然而,前人在研究中发现其沉积过程中有一些指征海相的生物化石和地球化学记录,并解释为海侵,由此对经典的"陆相生油"理论提出了新的命题.但这些指标和参数仍存在很大争议,许多研究人员并不认可,认为其是"内陆盐湖"的特征,由此使得这一问题成为油气地质地球化
中国海相叠合盆地在多期构造运动背景下存在多源生烃、多期运聚混合成藏以及后期调整改造等特点,海相油气特征及成藏过程表现出很强的复杂性,使得确定油气成烃成藏年代极其困难,建立有效的确定烃源时代、生排烃、构造调整、聚集成藏定型时间等定年技术显得尤为迫切.利用定年分析系列技术,结合油气藏区域地质,明确了四川盆地普光一元坝气田、塔河油田等油气藏源岩形成、生排烃、运移充注、调整改造及成藏定型等关键过程发生的时
高硫原油的成因与成藏问题一直是广大学者关注的研究议题.黄河口东洼位于渤海海域渤中坳陷的东南部,是一个边缘凹陷.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边缘凹陷的资源潜力也逐步得到了重视,尤其是PL19-3和PL25-6等大油田的发现,证明了边缘凹陷也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使得边缘凹陷受到了较大的关注.在黄河口东洼高硫原油发现,具有特殊意义.这是因为在其凹陷的周边地区均无这种原油的发现,说明其可能的特殊的来源.
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是一个在前新生代基底上发育起来的陆缘拉张含油气盆地,坳陷中部沉积了厚逾万米的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中央峡谷主要形成于中中新世梅山组—晚中新世黄流组沉积时期,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长约570km、宽9~30km.近几年来,针对中央峡谷西段的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发现.其中,陵水17-2气田位于盆内陵水凹陷深水区中央峡谷,是中国南海深水自营勘探发现的首个超千亿方大气田
热水沉积作用是近代成岩理论的重大发现和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表明,热水沉积作用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在时间、空间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湘黔地区是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中国南方上扬子地区热水活动的主要区域,区域内广泛分布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是最具油气勘探开发潜力的目的层位之一.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贵州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元素异常富集的现象,探讨在热水沉积作用影响下该地区烃源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