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残留型患者阴性症状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 5年1月至4月在上海市民政第一精神卫生中心的住院病人60例。入组标准:(1)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残留型诊断标准;(2)年龄60岁以上,受教育年限6年以上;(3)总病程10年以上;(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发育迟滞、痴呆以及其它精神障碍;(2)严重躯体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3)研究过程中因病情反复需换其它抗精神病药或无法完成本研究的患者。分组:符合入组条件的60例精神分裂症残留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CBT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CBT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每周2次,每次45分钟,连续12周,共进行24次。主要技术:医患关系的技术、认知分析的技术、解释鼓励的技术、支持调适的技术、社会功能训练的技术、行为治疗的技术等。疗效评定: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精神症状评定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进行评定。结果在治疗前,CBT组年龄为(72.33±8.0)岁,对照组年龄为(72.37±7.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986);前者病程为(46.10±13.4)年,后者病程为(48.97±9.9)年,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49);前者入院年限为(28.47±14.5)年,后者为(28.00±13.3)年,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897);前者首发年龄是(26.23±11.1)岁,后者是(23.40±8.5)岁,两组间同样无统计学差异(P=0.27 1)。治疗前PANSS总分CBT组为(78.10±10.9)分,对照组为(78.03±12.1)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982),PSP评分前者为(30.33±10.7)分,后者为(29.23±7.7)分,两者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648)。经过12周的治疗后,CBT组的PANS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减分,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6),而在具体项目中,G12自知力缺乏项及G13意志障碍项的前后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20);CBT组的PSP评分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两者间的评分亦无统计学差异(P=0.064)。对照组前后PANSS、PSP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两组间PANSS量表总分、阳性症状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的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阴性症状量表的评分CBT组低于对照组,两组间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0);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中的G12自知力缺乏项、G13意志障碍项的评分CBT组低于对照组,两组间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34)。治疗12周后,两组间PSP评分CBT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0)。结论本研究显示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期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促进社会功能及自知力的恢复,临床上可以将认知行为治疗在老年期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