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为比较体位松弛法(PRT)和普通痛点放松法(PSR)放松髂腰肌对骨盆前倾的影响。从而验证体位松弛法对放松腰肌,改善骨盆前倾的功能。方法本实验纳入标准为: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亚健康人群20例,无腰椎创伤史,由于骨盆前倾(髂后上棘与髂前上棘连线与水平面成角大于15度),并伴有髂腰肌紧张(一侧或双侧)。绝对禁忌症:原发或继发恶性肿瘤;各种感染;疾病炎症活动期;中枢神经受累;严重骨骼疾病;骨折、脱位和韧带撕裂等骨关节肌肉系统不稳定因素;血管性疾病;糖尿病晚期。相对禁忌症:轻中度骨质疏松,无并发症;结构性/先天性疾病;炎症性疾病非活动期;韧带松弛;孕妇;骨关节炎晚期或多阶段;精神性或行为性疾病;既往腹部或胸部手术;服抗凝药或长期口服激素;近期重大创伤后;近期手术后;服用止痛药后在止痛效应期内;严重疼痛,不能活动。每一个受试者均知情同意,在试验期间,他们被禁止使用一切具有止痛效果的药物。实验将20例样本随机分为等量的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即实验组患者10例,对照组患者10例。实验组给予体位松弛法对髂腰肌进行放松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普通痛点放松法髂腰肌进行放松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治疗效果评价:治疗前、治疗后每周收集患者骨盆前倾角度(Angle of APT),比较其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集包括腰痛VAS指数评分以及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组间显著性t检验,检验结果使用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水平为P<0.05。结果本次试验受试者一共20名(7名男士,13名女士)平均年龄22.40岁,在年龄上没有显著差异;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骨盆前倾角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实验组骨盆前倾角比较于治疗前有所差异(P<0.05),不拒绝认为治疗后骨盆前倾角度得到改善;对照组患者骨盆前倾角比较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拒绝认为治疗后骨盆前倾角度得到改善。实验组体位松弛法骨盆前倾角从治疗前的16.00下降到治疗后的11.30,平均下降了4.70;对照组痛点放松法骨盆前倾角度从治疗前的16.70下降到治疗后的13.40,平均下降了2.30。实验组体位松弛法治疗的患者与对照组痛点按压方法治疗的患者的骨盆前倾角均有所下降,从所得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体位松弛法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痛点按压法。结论实验组体位松弛法治疗的患者与对照组痛点按压方法治疗的患者的骨盆前倾角有所下降,且实验组体位松弛法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痛点按压法。综合来看,体位松弛法对放松髂腰肌、改善骨盆前倾相比于痛点按压方法得到的效果更加显著。因此体位松弛法比较于普通痛点按压方法可以作为治疗骨盆前倾更好的选择,并且因为其成本低、易操作、效果好的特点,我们有理由相信体位松弛法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骨盆前倾的首选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