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NaMnO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第十八次全国电化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u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aMnO2最初被合成来进行离子置换合成单斜结构的LiMnO2,并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最近,NaMnO2也被直接用于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1].然而,对于NaxMO2(x≤1,M=Ni,Co,Mn,Fe,Cr等)电极材料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不同过渡元素的掺杂与不同结构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2].
其他文献
综合考虑废旧LiCoO2型锂离子回收过程繁琐、耗能高的缺点以及Ni/Co电池因成本高而无法实用化的问题,实验采用“溶剂法”回收废旧锂电池中的钴酸锂,且使用价格便宜的DMF作为溶剂除去材料中的PVDF,方法简便易行,耗能小、成本低.将回收的LiCoO2作为Ni/Co电池负极材料进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复合S粉的钴酸锂电极电化学性能优异.
会议
有机电极材料因其柔性灵活的结构能可逆地脱嵌半径较大的钠离子,具有快速的动力学过程,而且它们结构多样,环境友好且成本较低,作为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来说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1].含氧化还原活性基团-N=CH-的聚席夫碱是一种新型的p-型掺杂聚合物,Armand等[2]研究了共轭和非共轭聚席夫碱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低电压下的氧化还原行为.芳香类席夫碱在低的电压下也具有氧化还原活性,但是其室温储钠行为还
会议
钠离子电池拥有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储能机制,但钠元素资源丰富,且原料成本低廉,特别适合于大型储能设施上的应用.氟化碳材料(CFx)是目前已知的固体正极材料中拥有最高的理论比容量的电极材料,主要用于锂原电池.如果能将其用于二次电池中,将很好地解决目前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容量低所导致的电池能量密度受限的瓶颈.之前关于这类电池的报道很少,且实验证据尚不充分[1].本研究中以碳纤维为前驱体,通过高温气相氟化制备
会议
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相比,锂硫电池由于其高度质量能量密度(2600 Whkg-1)和体积能量密度(2600 Wh kg-1)备受关注[1].此外,硫资源成本低、含量丰富和环境友好[2].然而,锂硫电池有三个制约其商业化的关键问题[3].第一,反应物S和产物Li2S/Li2S2是电子和离子绝缘体,导致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严重的极化.第二,中间产物聚硫化物(Li2Sx,2
会议
单质硫的理论比容量为1675mAh/g,理论比能量为2600Wh/kg并且具有廉价、无毒等特性,因此,锂硫电池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锂二次电池[1].在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中,硫与碳热解得到的微孔碳/硫、硫化聚丙烯腈等[2]有机硫化物复合材料与含单质硫正极材料相比,在碳酸酯电解液中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较高的放电比容量等优点,因此,有机硫化物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会议
锂硫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最具潜力的高比能电池体系.武器型号研制用遥测电源过去一直是采用锌银电池.随着新型号研制项目的陆续启动,锌银电池比能量低、湿荷电存放寿命短,使用维护麻烦的缺点日益突出.用户迫切需要使用更好的新电源体系取代老旧的锌银电池.锂硫电池Li/S氧化还原对的理论重量比能量高达2600Wh/kg.可以说,能量密度高是锂硫电池最大的特点,正因为这个原因,锂硫电池
会议
金属-空气电池因具有高于锂离子电池3-10倍的能量密度而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是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源体系中可以与石油相媲美并被寄予厚望的储能装置.锂-空气电池因有较高的比能量受到大家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全球的金属锂资源有限,大规模应用必将带来成本问题.另外,锂-空气电池的过电位高达2.3V,导致能量效率很低.
会议
随着对储能系统和二次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锂硫电池因其具有高理论比容量(1675 mAh g-1)和高能量密度(2600 Wh kg-1)越发受到重视,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二次电池之一[1].目前,锂硫电池商业化应用的主要障碍来自硫自身的低电导率和多硫离子的穿梭效应[2].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探索了包括制备硫-碳复合物、硫-导电聚合物复合物以及硫-金属化合物复合物等方案[2,3].
会议
锂空气电池因具有比传统锂离子电池更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而备受关注,其中有机体系锂空气电池研究的相对较多也较为深入,其可逆原理主要基于放电产物Li2O2的生成和分解[1],由于Li2O2的绝缘性和不溶性往往使得电池的过电势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增大,从而导致电池能量效率以及可逆性的降低.
会议
近年来,随着对环境、气候变迁、可持续能源供给的日益关注,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开发能量密度大、转换效率高、污染小、安全性高的新型绿色可再生的能源系统及器件.镁二次电池,以丰富的镁资源、较高的安全性,是一种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体系.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