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充装工质的大功率集成LED 热管散热器传热性能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热管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09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大功率集成LED单位热流密度高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翅片式重力热管散热器,并对以乙醇和丙酮为工质时散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50 W~300 W的加热功率下,两种工质散热器的系统热阻均在0.07K/W-0.37 K/W之间,乙醇工质散热器系统热阻整体低于丙酮工质。两种工质下散热器冷凝段管壁温度都相差不超过3℃。启动时,乙醇工质散热器在不同加热功率和充液量下均出现了一次较大的温度波动,随后便趋于稳定。而丙酮工质散热器在20%充液量下并未出现该现象。乙醇工质散热器的最佳充液量为30%,而丙酮工质散热器在两种充液量下性能相当。
其他文献
针对金川二矿区东副井提升能力偏低一直是制约矿井生产的问题,提出及时对东副井提升性能及安全设施进行系统改造,提高提升速度,减少事故率,缩短了维修时间,加大了副井提升能力。
以山东华恒矿业有限公司建设的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为例,分析了现有监测、控制系统存在的缺陷,指出了自动化、信息化是煤矿发展的方向。实现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集成是主要途径,也是有别于单纯的管理系统和自动化监控系统的主要标志,必须进行功能扩展,加以综合处理,建立一个统一的生产自动化监控集成网络,使各系统协调运转,合理发挥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
随着电子元器件和系统的小型化发展,散热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脉动热管作为高效的传热元件,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利用闭合环路脉动热管实验台,研究了工质为水、充液率为49.6%、管内径为1.7mm的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在-90°~90°的倾斜角范围内的变化情况。利用热像仪还研究了此脉动热管在-90°和90°时的可视运行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脉动热管的热阻随倾角的变化曲线可以分为三段:-9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动车组的重要部件采用国产化器件替代成为必然方向,本文叙述了CRH2型动车上C I用热管散热器的研制过程、产品性能特点和应用前景。目前逆变器相模块热管散热器首件已经开发出来,其散热性能已经达到和超过日本进口件,完成型式试验各个项目后,预计完全可以替代并打破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
高温热管疏导式防热技术是一种针对新型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尖前缘热防护的新型非烧蚀防热技术,本文针对尖前缘整体式高温热管启动性能分析问题,基于碱金属高温热管启动过程的“温度锋面”模型,建立了一种用于分析不规则外形且承受非均匀瞬态气动加热的尖前缘高温热管启动性能的工程计算方法,在完成方法验证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分析提出了减小尖前缘高温热管启动时间的可能方法和措施,为新型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尖前缘高温热管
本文制作了一款平板型环路热管,蒸发器厚度为8mm,采用纯水作为工质,为进一步了解环路热管启动时的传热机理和为其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建立了一个环路热管的非稳态数学模型,利用数学软件MATLAB计算环路热管在启动和运行过程中工作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并且用实验数据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计算结果表明该LHP数学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到环路热管的工作温度变化。当LHP的毛细驱动力大于管外总阻力时,LHP从起泡过程进
进行了充气热管空气预热器的传热分析,得到由多个具有不同传热面积离散单元串联组成的顺、逆流换热器的温度传递矩阵方程。对于确定的换热器,温度传递矩阵方程能方便地通过入口温度计算出出口温度。采用平界面模型,确定充气热管冷却段的有效长度。应用所得的理论结果,设计的充气热管空气预热器的应用表明:尤其在变工况和高硫煤(5%-6%)的条件下采用充气热管空气预热器具有十分优良的防腐蚀和防堵灰的性能。
“Ω”形轴向槽道热管管内轴向开出的“Ω”形微槽道,增大了液体的渗透率,毛细芯窄缝有效减弱了蒸汽逆向流动对微槽内液体流动的阻碍,同时使蒸汽压差远远小于液体压差,极大减小了蒸汽和冷凝液的流动阻力,提高了热管的传热性能。本文对“Ω”形轴向槽道铝—氨热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着重分析了热管在不同加热功率下的启动、稳态特性,倾斜角度、热流密度对热管换热性能的影响等。结果表明:热管启动升温阶段主要是在加热
毛细泵回路(CPL)具有传热效率高、控温能力强等优点,可以方便的实现小温差、长距离、无附加动力的热量回收,在航天器热控系统和电子器件冷却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自行设计并研制的多蒸发器CPL热管系统,给出了不同蒸发器数目以及不同工况下CPL热管系统启动性能的实验测试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多蒸发器CPL启动性能优异,并且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工作稳定。
对用于窜墨辊的台阶型旋转热管冷凝段传热进行研究,分析了冷凝段内部液膜厚度的分布,讨论了不同台阶位置对冷凝段液膜厚度的影响,并分别计算了以氨为工质和以R134a为工质时台阶型旋转热管冷凝段液膜厚度分布,进而分析了液膜厚度对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窜墨辊的工作条件下,以氨为工质时La1<30mm可以很好地满足设计要求,而以R134a为工质则难以满足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