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命锂硫电池核壳结构的石墨烯/硫正极材料

来源 :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bje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基于液相还原沉积的一步法合成石墨烯包覆硫微粒复合材料.该材料粒径分布均匀,硫微粒和石墨烯之间形成稳固的核壳结构.利用XRD,Raman spectrum,SEM,TGA,EDS等多种物测试法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详细表征.电化学测试表明,使用该复合材料(含硫量达到83.3wt%)作为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具有高比容量、优越的倍率性能和良好的循环性能等优点.在0.75,2.0,3.0和6.0C的倍率条件下进行充放电测试时,其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900,650,540和480mAhg-1.这种复合材料表现出来的优良的化学性能归因于石墨烯的高电导率、合理的硫颗粒粒度以及材料的核-壳结构.复合材料具有的高电导率提高了弱导体硫中的电子传导,合理的粒子尺寸有利于锂离子在硫微粒中的传输,核-壳结构有效地缓解了聚硫现象和硫在嵌入铿离子后的体积膨胀。
其他文献
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在室温下以NH4F(0.5wt%)/甘油和水混合溶液为电解液,在钛基体上制备了TiO2纳米管阵列,并在不同的气氛下煅烧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电极材料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傅立叶红外谱和拉曼光谱分析了电极材料表面性能,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和电化学交流阻抗对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TiO2纳米管在惰性气氛中烧结可形成氧空位
燃料电池是一种不经过燃烧直接以电化学反应方式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对解决目前世界面临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氧还原催化剂是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过去对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研究主要着重在提高催化活性、降低Pt用量和研究非Pt催化剂等方面,随着催化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开始向实用化方向发展,研制高活性耐用型催化剂和创新制备技术对降低燃料电池的成本,实现燃料电池产业化就显得
报告将介绍本课题组基于层间限域反应制备碳基电极材料的研究思路及近期所取得的工作进展,同时探讨利用层间限域反应制备新型电化学功能材料的潜在优势及发展前景。
直接固体碳燃料电池(Direct Carbon Fuel Cell)DCFC是一种新型的能源技术,可以将固体碳燃料中的化学能量直接转化为电力能源。在直接固体碳燃料电池中(以碱性电池为例),固体碳燃料作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释放电子;氧气在阴极中发生还原反应,获得电子。电子的从阳极到阴极的转移为外界提供电能,二氧化碳作为唯一的反应产物释放出来。由于在该燃料电池的反应过程中,没有中间能量的转化,例如在
在功能性基底(如电极表面)上自组装多级纳米结构阵列薄膜,使具有协同效应的多功能材料更易于集成为大规模纳米器件.本文报道采用助表面活性剂调控微乳液方法制备基于铜基底直立生长的CuO多级纳米结构阵列薄膜.将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引入经典的AOT/异辛烷/H2O微乳液体系,不仅增加了微乳液反胶束的膜强度,而且可以选择性地吸附到特定的晶体表面,从而得到从Cu基底上直立生长的有序多级纳米结构阵列.这一结果与之前
以LiOH·H2O、NH4VO3、NH4H2PO4和葡萄糖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碳包覆的磷酸钒锂化合物,利用XRD、SEM、TEM、恒流充放电测试等手段,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碳含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50oC焙烧的样品为单一纯相的单斜晶体结构,颗粒大小约1um,分散性良好,且在颗粒表面包覆了一层无定形碳。在倍率0.1C的电流密度下,在3.0~4.8V电压
本实验室分别通过相转移法和原位热聚介工艺制备得到了PVFM基的凝胶聚介物电解质。研究发现:以MDI作为化学交联剂通过相转移法制备的PVFM基聚介物薄膜热稳定性高、机械强度好、吸液率高,通过溶胀液态电解质可以形成稳定的凝胶聚介物电解质;而PVFM自接溶于液态电解质可以在LiPF6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原位热聚介得到凝胶聚介物电解质。所制备得到的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均可达10-4-10-3s/cm,电化学稳定窗
钛酸锂Li4Ti5O1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以及环境友好的优点,在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储能电池等领域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研究中发现,通过采用超细TiO2(10nm左右)作为钛源,以及控制原料中的Li:Ti摩尔比和制备条件,可以合成出不同理化度的Li4+xTi5O12/C.将这些Li4+xTi5O12/C组装成研究电池,其首次库仑效率均大于100%,同时还具有优异的循环性
本文以葡萄糖为碳源,采用机械活化辅助固相法制备了LiVPO4F/C正极材料,并研究了不同碳含量对LiVPO4F/C晶体结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LiVPO4F颗粒随着碳含量的增大变得细小、均匀;LiVPO4F/C在0.1C下的首次放电容量随着碳含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少,碳含量为8.8wt%时,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最大135.7mAh/g,并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本文成功合成了Na4Fe(CN)6/NaCl固溶体.固溶体内部产生的阳离子空位极大地促进了材料的电子导电性和钠离子传导速率.将该材料作为正极与钠片组装成钠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容量,很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因此,Na4Fe(CN)6/NaCl固溶体是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