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地球物理综合技术识别隐蔽岩性圈闭

来源 :第四届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alen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蔽型岩性油气藏研究工作的关键在于岩性圈闭的识别和评价方法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通过目前新疆准噶尔盆地隐蔽岩性圈闭识别技术的研究,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各种岩性圈闭识别手段和分析技术,并从沙南二叠系梧桐沟组岩性油藏的探明和阜5井南侏罗系三工河组岩性圈闭的发现等典型的勘探实例出发,开展隐蔽型圈闭识别方法的探讨,从技术手段、工作流程上探索适用于准噶尔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研究思路和识别规范。
其他文献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中奥陶系白云岩是主力储层之一,深入分析白云岩化流体的特征对储层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地质、ICP-MS和同位素测试分析表明,塔中和塔北下奥陶统的白云岩大部分形成于正常或浓缩了的海水,显示准同生或埋藏白云岩化特征,其稀土元素大部分继承自原始石灰岩,具与海水类似的配分特征,只不过稀土元素的含量明显增高了;Sr、Ti和Sr/Ba比值具较高值,且Sr和Mn都具典型的埋藏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块断活动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明显,凹陷中一般发育多个生烃洼陷,不同洼陷的特征差异明显。以东濮凹陷为例,从不同洼陷、同一洼陷不同部位和不同层段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详细论述了东濮凹陷四个次级洼陷之间的生烃时空差异性,及其对于该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分析认为,前梨园洼陷烃源岩条件和成烃条件最好,其次为海通集和葛岗集洼陷,孟岗集洼陷烃源岩条件差,生烃潜力不大;古近纪一次生烃以洼陷中心部位
哈得逊油田属石炭系调整动态岩性地层-构造复合油藏。虽然泛哈得逊地区从印支期开始,没有明显的断裂活动作用,但区域构造运动和局部构造变化却对哈得逊油田的形成、后期动态调整、改造起着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晚海西期形成的古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控制了早期古油藏的油气运移输导体系;二是喜马拉雅中、晚期南天山造山运动使得哈得逊地区发生石炭系及其以上地层的构造反转,其结果改变了早期形成的油气
油气藏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综合应用构造分析法及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法,并结合流体包裹体分析、自生伊利石K/Ar测年法,追索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四号、五号构造油气运移聚集的历史,探讨油藏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冷湖四号、冷湖五号构造主要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油气充注发生在古近纪(E3)末期;第二期油气充注发生在新近纪(N2)初期;冷湖四号、冷湖五号构造油
通过对已发现油气藏系统研究和统计发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藏几乎都与断层发育相关,据此将油气藏划分为:断层相关背斜型(FA)、断层相关地层型(FS)、断层相关岩性型(FL)和断块型(FB)四大类。对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后认为,断裂控藏作用明显:①圈闭到断层的距离控制油气分布,90%以上的工业油气流井到断层的距离小于1km;②断层断距大小控制油气聚集规模,与断距200~400m的断层相关圈闭油气
作为松辽盆地重要的勘探接替区的滨北地区面积为79105km2,大约占松辽盆地北部勘探面积的2/3,自20世纪60年代勘探以来,至今没有获得突破。分析发现该区虽然有机质丰度很高,但有机质的成熟度偏低,而且该区地层普遍欠压实,所以明确滨北地区的源岩是否有效,有多少烃可以排出,对该区的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应用排烃门限理论,使用生烃潜力法对滨北地区中浅层的烃源岩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该区的有效烃源岩的层
大庆油田葡萄花和扶杨低渗透砂层石油运移模拟实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低渗透岩层石油运移表现为非达西流,渗流曲线主要为上翘型渗流曲线,其次为变性达西渗流曲线,个别为下弯型渗流曲线;②岩心渗透率大小对渗流曲线的位置、非线性段的曲线曲率、变化范围和直线段在x轴的截距具有很大的影响;③低渗透岩心中的含油饱和度的增大过程可划分为快速增长、缓慢增长和稳定3个阶段,其最终含油饱和度大部分在35%-60%之间;④低
碳酸盐岩介质中的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是油气成藏研究的难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是一个新的尝试。针对黄骅坳陷千米桥碳酸盐岩潜山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介质的油气运移成藏与孔隙度、压力、流量和流速等因素的变化有关:①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②泄压区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③压力与流量在碳酸盐岩介质中存在负相关关系;④压力与流速的关系与孔隙度变化有关:孔隙度增大,使得流体压力降低,流量突增,流速反而下降
挠曲正断裂是板块在造山负荷作用下发生强迫性挠曲作用,且作用强度超出了板块弹性强度的结果,是前陆背景之下的独特现象;而裂陷正断裂则为地壳在区域伸展背景下发生断滑的结果。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成因机制和相应不同的外在表现,但却协调的共存于统一的前陆大背景之下,相互影响,构成了前陆背景下独特的正断裂现象。其中作为后期发育的挠曲正断裂以3种不同的方式影响和作用于先期的裂陷期发育的裂陷正断裂,且其特有的成因应力
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构造带发现中国最大奥陶系生物礁型碳酸盐岩油气田,为一没有明显边底水、油气水分布复杂的非常规油气藏。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分布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大型镶边台地边缘礁滩相中,礁滩体储层纵向叠置、横向连片。沿台地边缘大面积分布,以次生溶蚀孔洞形成的低孔低渗储层为主。塔中奥陶系产出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以油裂解气为主,寒武-奥陶系油气成藏系统生储盖组合配置优越,在斜坡部位捕获并保存了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