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基可剥离放射性去污膜的制备与应用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nwei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壳聚糖的成膜性能和其对金属离子的络合吸附性能,研制出一种基于壳聚糖的可降解、可剥离凝胶膜.通过测试其成膜时间、膜厚度、拉伸强度和粘结强度等参数评价其在玻璃、不锈钢、混凝土等表面上的可剥离性和操作性.通过自制的污染样品,模拟涂膜去污过程,评价其对UO2(NO3)2污染和UO3污染表面的去污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壳聚糖的剥离凝胶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其溶液在不锈钢等表面成膜性能,固化时间48小时左右,膜的剥离性能良好。鉴于壳聚糖可剥离膜对铀盐及铀氧化物表面污染的良好去污性能,其有望成为新型的核设施表面放射性去污材料。
其他文献
采用45Ca同位素示踪技术,以油菜、拟南芥为研究材料,考察转基因植物细胞中CCa2+含量和分布情况,从而探索我校在国内外率先发现的TR1耐热基因提高植物抗逆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通过放射自显影比较,发现油菜含Ca2+量最高的部分是茎,其次是叶,最低的是根,且叶片上Ca2+大多集中在叶脉部分;拟南芥各部分含Ca2+量递减顺序则为叶、茎、根:但转基因油菜和拟南芥的Ca2+分布与普通油菜和拟南芥无明显
基于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和表面络合模型技术研究Eu(Ⅲ)与氧化石墨烯的作用机理,同时详细地研究pH,离子强度和温度对Eu(Ⅲ)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强度对Eu(Ⅲ)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吸附的影响很小.Eu(Ⅲ)在氧化石墨烯表面最大吸附量是175 mg/g(pH 6.0,T 298 K),高于当前报道的所有吸附材料.对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研究发现Eu(Ⅲ)在氧化石墨烯
含铯放射性废液多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处理,针对无机离子交换剂的水解问题,开发了一种新型高选择性、不水解的KNiFC/Ni(镍基亚铁氰化镍钾)无机吸附材料。该吸附剂是以金属镍粉为基体,通过Ni-CN化学键在其表面原位形成对艳具有高选择性的KNiFC(亚铁氰化镍钾)吸附核心,对其吸附剂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该吸附剂的应用研究发现,对用该吸附剂处理含137Cs的放射性废液其去污因子DF>103,减容比可达
放射性核素与磷酸盐在氧化物-水界面的相互作用对了解其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过程非常重要.本文利用静态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64Cu(Ⅱ)与磷酸盐在γ-Al2O3上的相互作用.宏观实验结果表明:共存磷酸盐促进放射性核素64Cu(Ⅱ)在γ-Al2O3上的吸附,而低浓度的磷酸盐(≤ 3.6 mg P/L)在γ-Al2O3上的吸附不受共存放射性核素64Cu(Ⅱ)影响,了解共存64Cu(Ⅱ)和磷酸盐相互作
79Se是核反应过程中产生的长半衰期(T1/2=3.77×105yr)裂片核素,具有化学和辐射双重毒性,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重点关注的几个放射性核素之一.在酸性至中性的范围内,研究了磁黄铁矿还原亚硒酸的动力学及其产物。结果表明,磁黄铁矿还原亚硒酸可以用一级反应方程式来描述。在pH为4.0、4.5和5.0的条件下,其反应速率与pH呈正相关性,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XAFS)的分析表明,在pH3.7
会议
对核能工业放射性废水的处理进行了探讨,以石墨粉为原料,参照经典的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将其加入到去离子水中进行适当的超声剥离处理,成功获得了棕黄色的氧化石墨烯水分散液。研究了其对混合溶液(含Co2+、La3+、Sr2+、Th4+、UO22+、Y3+,pH = 1.79)中的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发现:氧化石墨烯对混合金属离子表现出良好的吸附行为,其对混合金属离子总的吸附容量可达62
会议
关于未经辐照的氧化钍在Thorex试剂13 mol/L HNO3-0.03~0.05 mol/L F--0.1 mol/L Al(NO3)3中的溶解行为.研究了氧化钍在敞开体系中的溶解条件:硝酸浓度、溶解温度、溶解时间、催化剂的用量等因素,并对溶解参数(酸耗、溶液体积损失)及出料状态(钍浓度、酸浓度)等进行一系列的评估.实验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粉末状或者片状氧化钍易溶解在沸腾的13 mol/L
腐殖酸作为一种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分布的有机物质,由于其具有与金属离子及矿物相互作用的能力,在研究关键核素在相应矿物中的吸附及迁移行为时需对其影响加以考虑.本文以甘肃北山花岗岩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吸附时间、液固比(V/m)、pH、腐殖酸初始浓度以及离子强度对腐殖酸在花岗岩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固液比8 g/L后基本稳定;随着腐殖酸浓度的增加,腐殖酸在北山花岗岩上的吸附分配系数Kd不断减小,并且减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