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现代及历史的地理及气候信息研究黄芪道地产区变迁的胁迫因素

来源 :第十八届全国药学史暨本草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cj1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文献数据、标本信息和基于网络自由上传图片信息的调查挖掘黄芪现代产地分布,使用GIS技术分析产地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获知春旱是黄芪产地的共同环境因子,进一步分析黄芪产地变迁时间节点的古代气候地质灾害,明确了春旱是黄芪产区的必要条件.本文以现代气象数据为依托,结合古代气象资料,通过本草考证的方法进行药材道地产区变迁的理论探索,初步得出的结论和使用的方法,将有助于中药材道地性的气象学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2例基底动脉闭塞所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方法:回顾分析和总结2例基底动脉闭塞所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方法.结果:介入治疗时间窗、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术中术后的管理、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结论:基底动脉闭塞所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时间窗内积极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的术前评估,术中及术后患者管理,预防并发症
景天属(Sedum)植物用于治疗疾病由来已久,自《神农本草经》便有“景天主治火疮,妇女漏下赤白等症”的记载。宋《本草图经》亦记载“景天,生泰山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主治疮毒及婴孺风疹在皮肤不出者”。后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本草纲目拾遗》等本草文献陆续记载该属植物的多个品种。该属植物具清热解毒、止血消肿、活血生肌等功效。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名实混淆现象。为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发病率低,血管解剖特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临床研究资料少,未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对其临床研究进行综述有助于提高对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认识.利用Pubmed等数据库,对2000年以后脉络膜前动脉梗死临床研究资料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分析.脉络膜前动脉梗死发生率低,腔隙综合症是其最常见临床症状,病情进展者多见。但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诊断需结合影像学资料,静脉溶栓治疗有效。对脉络膜前动脉梗
两面针作为一味传统中药,已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因其药用效果显著,经济价值高,用量逐年增大,两面针的野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本文通过查阅中医古籍文献资料,对两面针的药用部位历史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在历代中医古籍中有丰富的文献记载,可以明确它的药用部位包括根、茎、子(实)、枝、叶等多处.这一发现将对扩大两面针的药用部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开发两面针更多用途提供了新的思路.
无论是别名还是功能效果均能对应上,可以肯定清宫的巴尔撒米油是唐就出现的“阿勃参”,也是现代使用的“秘鲁香胶”。需要注意的是,现代临床很少使用秘鲁香胶这种“局部治疗烧创伤的天然树脂,其提取物及馏出物通常广泛用于化妆品中且经常引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即有引起继发性紫瘫性血管炎样发疹的副作用。然而古代常用其治疗疥癣和刀伤。本文以清宫巴尔撒米油为例,介绍这一中外交流中比较有显著意义的药物,早在唐代就已传入
血竭又被称为麒麟竭,具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心腹瘀痛,外伤出血,疮疡不敛等症状.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以下简称《药典》)记载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果实渗出的树脂经加工制成.历史上,作为中药所使用的血竭是外来品种.在国际市场上,血竭品种丰富,主要有来自于4个科(棕榈科、百合科、豆科、大戟科)近20种植物.对于中国
成都中药材交易历来十分兴盛.从唐代开始,大慈寺和玉局观便成为中药材交易的市场;至宋代更为繁荣,每年举办的次数增多,时间跨度也比较大;金元明清时期,因蜀地受频繁战乱的影响,中药材市场几度破坏,虽经逐渐复苏和发展,但始终艰难萧条;民国时期,成都中药材经营规模逐渐恢复并扩大,药材交易最为繁荣,成都很快成为川西的重要药材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各级国营中药材公司相继建立,药市随之消亡;20世纪80年代
《万安方》是日本镰仓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汉方医学方书,其内容主要摘录于中国元以前的医学文献,是一部主要记载方剂的医书.通读全书发现,本书载录了大量的民间经验良方、医家秘方及仲景经方,并加入了作者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这展现出作者在方剂领域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尤其本书在经方的灵活运用方面是它的一大特色.然而,方剂的有效运用是建立在对中草药内容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该书有一部分专门介绍了本草学的内容,
《覆载万安方》是日本镰仓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汉方医籍之一,被日本医学界推崇为"本邦方书之大典",由日本镰仓时代有名的僧医棍原性全大量辑录、引用中国元以前的医学及非医学文献编纂而成.《覆载万安方》全书62卷,最后4卷为药学内容.尽管部分药物未标明文献出处,但经对照研究发现,这部分内容以《证类本草》为蓝本,融合了宋及以前的众多本草、方书及非医书对药物的论述;该书对药物的编辑侧重于药物的辨别,将中国医学文献
《本草蒙筌》为明代医药学家陈嘉谟所撰,共12卷,是一部综合性本草,为医家启蒙著作.该书最早刊本为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其中并没有插图.而是在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重新刊行时,在药物条目后增加了墨线图,名为《重刻增补图像本草蒙筌》.笔者将《本草蒙筌》中所有药图与《政和本草》及《本草纲目》金陵本相应药图进行对比后发现,这些药物插图有一半以上转录自《政和本草》,还有一小部分来源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