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滤波器的拓扑结构及检测与控制策略分析

来源 :第二届电能质量及柔性输电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非线性负荷的不断增多,电力系统中的谐波已成为一个普遍的、亟需解决的电能质量问题,而有源电力滤波器则是最具潜力的谐波治理手段。文章总结了各种拓扑结构下的有源滤渡器的补偿原理、补偿对象、关键实施技术及其改进措施。对比了各种谐波检测方法的检测原理及其对基波、基波有功分量、正序基波有功分量的检测精度。分析了各种补偿电流控制方法的功能和优缺点,认为在现阶段各种智能控制方法仍不成熟的背景下,空间矢量控制和无差拍控制策略具有优势。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有源滤波器在智能控制、大容量实现、DSP控制等三方面的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给电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国内外专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基于电力电子整流技术的直流融冰方案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青睐。文章以复兴变电站直流融冰示范工程为例,对阀短路故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流分量的保护新算法,根据本系统特点,选择了适合本系统的保护处理策略。并通过PSCAD仿真证实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为直流融冰控制保护系统在软件方面的双重化提供了选择。
分析了可控串联补偿装置(TCSC)投入系统运行瞬间系统的运行情况,介绍了TCSC接入时感应电机并网数学模型,TCSC的控制策略,并对TCSC作为故障限流器在并网风电场中的应用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当系统侧发生短路故障时,TCSC能够有效地限制风电场输出的短路电流,减小了风电场输出母线端电压跌落程度,增加了风电场风机的低电压穿越能力,提高了在故障情况下并网风电场运行的可靠性。
针对于500 kvar/10 kV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的运行特性,笔者研制了相应的全数字控制系统。文章首先介绍了高电位控制电路,分析了其中的单元控制器和快速开关控制电路,阐述了取能电路、IGBT驱动保护电路和逻辑控制环节的工作原理;最后论文提出了阀基电子的设计方案,并且论述了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实现方式。
对影响电力系统中输电线路的两个重要因素谐波和负序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谐波会影响高压输电线的暂态稳定性和安全性;负序会增大输电线路上的损耗。文章最后对消除谐波和负序提出了补偿和改进措施。
国内外高压电网中普遍使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由于其本身结构的限制,在测量谐波电压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变。文章分析了CVT测量谐波的畸变原理,并提出了一种根据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原理建立单台CVT的谐波次数与传递变比之间关系的BP神经网络预测校正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用于CVT谐波传递变比的校正是可行的。
针对机车运行过程中由于随机因素较多,导致其产生的谐波电流具有随机性,故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法对SS4型机车产生的谐波电流进行研究,采用该方法能够使问题变得容易处理。文章抓住几个主要随机因素,将其引为随机变量并通过统计调查得出它们的分布函数。利用动态系统通用仿真软件SIMULINK建立了机车四段桥仿真模型,对机车的不同工作状态进行仿真计算,最终通过谐波分析模块得出SS4型机车产生谐波电流的统计特性;并对
电气化铁路作为一种典型的非线性负荷,对电能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文章结合已建成的浙赣电铁开放式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获得的数据,对电铁运行后沿线变电站电能质量的总体走势作出相应的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对重点变电站进行了现场电能质量测试并对其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在获取电能质量调节装置具体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复合电能质量治理方案,通过运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同时从电压和电流两方面解决电气化铁路给公用
总结了轧钢行业存在的电能质量问题少,分析了几种基于用户电力技术的电能质量控制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由无源滤波器和有源电力滤波器组成的混合电力滤波器在轧钢厂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混合型电力滤波器不仅可以有效抑制谐波、提高功率因数,而且可以减小系统容量、降低成本和工程投资,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
阐述了电压无功控制装置(VQC)的技术原理与实现方式,分析了其在目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当1台变压器检修或停运时,不能充分发挥补偿装置的作用;难以当是只投电容器或只调节主变压器分接头的要求;变电站尚不能发挥指令控制自动补偿装置的投切等。对比控制的相关问题,为调节和控切、闭锁、限值管理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措施。
文章对单相桥式整流电路提出了半解析半数值的分析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整流电路各状态变量各个时刻的瞬时值,保证计算速度的同时能满足计算的精度,这为整流电流各元器件参数的选择和配合提供了数学上的手段,为研究这种电路的性能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