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地块南缘晚白垩世古地磁新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来源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是由高原上诸地块在不同时期碰撞-拼合到欧亚大陆南缘而形成的,其中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在侏罗-白垩纪的碰撞拼合导致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闭合,对青藏高原的早期形成和演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次研究获得的羌塘地块晚白垩世古地磁极对比同时期稳定亚洲大陆古地磁极,表明自晚白至世以来羌塘地块与稳定亚洲大陆之间发生了南北向构造缩短,但是并未发生明显的相对旋转作用。
其他文献
  东海陆架盆地构造变形记录了洋-陆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是认识华南东部构造演化过程、机制及太平洋板块俯冲等的关键,先后受控于太平洋构造体系和特提斯构造体系;而晚白垩世-
会议
  位于大印度最北端的特提斯喜马拉雅的构造演化是理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的关键之一(e.g.,Yi et al.,2011; van Hinsbergen et al.,2012; Huang et al.,2015; Yang et al.
会议
在南海构造和火成岩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北部与南部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北部区域的岩浆活动特征由"海南地幔柱"主导,形成系列拉板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而南部区域靠近太平洋板块
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及持续挤压不仅造就了青藏高原及亚洲大陆内部广泛的地壳变形,也导致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气候、环境及深部构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及
会议
会议
and
  寒武纪真极移假说自提出以来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Kirschvink et al.,1997; Torsvik et al.,1998; Evans et al.,1998).争议的根源在于可靠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的古地磁数
会议
  由华北-蒙古地块与西伯利亚地块碰撞形成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在地学界长期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对其碰撞最终完成的时间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一些地质学者认为华
  发生于赛诺曼—土伦之交的大洋缺氧事件2(OAE2,~93.9 Ma)导致白垩纪中期海洋中有机质的大量埋藏,在地层中形成了一套特征的黑色页岩(Arthur and Sageman,1994).同时,大洋
会议
会议
松山-布容(M/B)地磁极性倒转是第四纪发生的最近一次地磁极性倒转事件,其确切位置是黄土-古土壤序列磁性地层学研究的关键.然而,松山-布容地磁极性倒转界线(MBB)在黄土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