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远背斜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受川西构造带、川东构造带及川南构造带影响,现今发育为大型穹窿状背斜构造,长轴为北东向,但其形成演化与其周边构造带又有明显不同。前人对威远背斜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及其变形机制的认识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对威远背斜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的研究对陆内变形特征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研究威远气田的油气规律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利用最新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结合勘探井位数据及研究区露头资料,对威远背斜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威远背斜主要受基底构造控制,上覆沉积盖层变形幅度基本一致;二叠系底界面为一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由南东往北西志留系-奥陶系和寒武系地层分别遭受剥蚀。基底发育双重构造导致上覆地层发生同一的褶皱变形。威远背斜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作用,而磷灰石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很好的约束了威远背斜及其邻区在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分析测试了二十余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数据,得出,在100-70Ma,威远背斜及其邻区发生缓慢隆升,而在70-50Ma 龙泉山南段首先发生快速隆升形成薄皮逆冲构造;50-15Ma,龙泉山南段相对平静,威远背斜东南部的自贡背斜首先发生隆升形成薄皮逆冲构造,而威远背斜直到40Ma 左右才开始发生较快速的基底隆升;直到15Ma 左右,威远背斜及其邻区又开始发生同一的隆升,威远地区隆升速度相对较快,导致三叠系地层出露地表。本文通过正演模拟来验证构造模型的合理性,其结果反映威远背斜的形成可能受基底双重构造控制,逆冲断层呈前展式发育特征,由此,得出威远背斜的构造演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