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含量对TiNbZrTaFe合金体系非晶形成能力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test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微量Fe含量对TiNbZrTaFe合金体系的非晶形成能力和热稳定性影响.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合成(Ti69.7Nb23.7Zr4.gTa1.7)100-xFex (x=0,2,6,10)4种非晶/纳米晶合金粉末.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合成粉末的相转变结构、形貌、微观结构和热物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金体系的非晶形成能力和热稳定性随着Fe元素含量的增大而增强,当x=0时,终态粉末为纳米晶结构;当x=10时,粉末合成为完全非晶态粉末.
其他文献
通过对航空发动机用Ti-6.5A1-3.5Mo-1.5Zr-0.3Si合金棒材不同次数循环固溶和时效后的组织和性能研究,分析了Ti-6.5A1-3.5Mo-1.5Zr-0.3Si合金组织性能的变化趋向.结果表明:经过多次循环固溶时效后TC11合金次生相变得更为粗大,连续固溶和分开固溶后经过时效的次生α相比循环固溶时效后的组织均匀细小;多次循环固溶时效后屈服强度有所下降,连续两次分开固溶后时效性能比
本文研究了WST生产的高精度Ti6A14V小规格(Φ3mm~Φ15mm)棒材的组织和性能.实验随机抽取了生产中的Φ3mm~Φ 15mm的棒材,研究了产品的尺寸和弯曲度精度控制工艺、产品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WST生产的Ti6A14V小规格棒材,尺寸公差可以控制在轴公差h7水平,弯曲度可以优于0.5mm/m,横、纵向显微组织均匀,分别可以达到ETTC2图谱的A1-A3、AA1~AA3水平,
超导材料已广泛应于高技术领域,NbTi合金作为一种典型的低温超导材料,在高技术领域(高能物理、受控热核聚变、储能、磁悬浮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医疗、高能物理等重要领域.通过模拟仿真(DEFORM计算)结合实际生产,研究了NbTi合金的锻造这一复杂动态的接触过程,得到了NbTi合金锻造组织的演化规律,确定了组织均匀的NbTi合金锻造工艺.结果表明:
本文以几种镁电解槽技术在全流程海绵钛生产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为依据,结合每种槽型技术的设计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阐述了镁电解多极槽技术的先进性,用90-165KA多极槽技术,可以高效、节能、安全、环保地生产优质电解金属镁供还蒸工序使用。该项技术在我国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海绵钛尤其是镁电解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为我国今后镁电解技术的选择明确了方向.
海绵钛蒸馏过程是传质和传热相互结合并相互作用的冶金化工过程,又是在高温和高真空环境中进行,对其机理进行更加详尽的研究,是强化蒸馏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的必由之路.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上,以海绵钛坨体传热特性的分析入手,探讨各种因素对蒸馏周期的作用机理,提出改进建议,其一是提高蒸馏温度,这主要是针对氯化镁的饱和蒸汽压的特性而来的。其二是降低钛坨中心区域氯化镁向外扩散的阻力。
对TC20合金棒材进行热处理,观察了不同温度热处理后棒材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对显微组织影响较显著;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强度持续降低,且在800℃附近降低幅度最大,塑性基本不变.
β→α转变是钛合金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种相变,两相之间存在严格的Burgers取向关系,即(0001) α//{110}β和<11(2)0>α///< 111>β,这种关系决定了在一个β晶粒内可能会出现12个α相变体.在各种类型的钛合金中,均会出现在一个β晶粒内只有少数几个取向的α相能够存在的现象,即发生变体选择,其对强度、塑性、疲劳等力学性能的负面影响逐步被关注,抑制其发生将是进一步提高钛合金性
本文研究了TA3厚壁无缝管材生产工艺.主要介绍铸锭杂质含量的变化对管材冷轧性能的影响,管坯的表面硬度与冷轧的关系;管坯杂质元素、表面硬度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管坯杂质元素、表面硬度与成品管材力学性能的关系等三方面。
研究了HTi-700高温钛合金的热处理工艺,主要分析不同时效工艺和固溶加时效等多重热处理对HTi-700合金的组织,不同状态下的力学性能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热处理制度下使各相的尺寸、分布、数量及形貌发生很大变化,使高温性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尤其多重热处理工艺获得"掺混"组织使高温蠕变高温持久等性能得到大大改善.
提出了ICP-AES法测定镍钼中间合金中Mo、Fe、Al、Si、P元素.针对镍钼合金的溶解方法、元素分析谱线的选择、基体元素的影响及消除方法等进行研究,确定了最佳的试验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检出限(3SD)在0.002mg/L~0.04mg/L.进行了准确度和精密度试验,回收率在95.0%~1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11)小于4.55%.数据表明该方法准确、简便、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