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的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效果比较

来源 :2016年全国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anghu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究从何种类型的自然生境中更易分离得到溶藻微生物,采用高氏培养基分别从水库底泥、湖库底泥、农田土壤、林地土壤四种来源共36份样品中分离了7600株菌,进一步,从中筛选得到了5株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溶藻菌,其中4株为假单胞菌,1株为黄杆菌,5株菌的溶藻效率的变化范围为62.3~95%.上述结果说明:当采用高氏一号培养基作为分离培养基时,湖库泊底泥中的成功筛选概率最高,农田土壤次之,而林地土壤中则难以筛选得到,假单胞菌是较容易筛选得到的溶藻菌.
其他文献
采用添加秸秆堆肥腐殖土的PRB(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可渗透反应墙)模拟实验,比较不同比例的秸秆堆肥腐殖土与细砂组成的介质对PRB装置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影响,并
本文以浙江省某水源地水库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沉积物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分布和来源,对于了解水源地水库中营养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而为有效保护和改善水源地水质提供了有效科学依
作为痕量高风险新型污染物,抗生素近年来不断被排入河湖水体,其引起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己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在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我国
通过研究河道修复的相关技术,介绍河道原位修复技术,生态滤坝的技术原理、净化效果及工艺参数,并总结了生态滤坝在国外河道修复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生态滤坝技术在国内河道
为了揭示乌梁素海面临的湖泊的沼泽化问题与其驱动因素,对2013年8月乌梁素海浅水湖泊沼泽化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评价分析,提出通过实地勘查和采样分析的方法,并利用植物生物量
针对我国地表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地表水生态净化方法的应用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人工湿地、生态浮床和水生植物净化等,从污染物去除效率、成本效益分析等方
底泥疏浚是有效的河湖内源污染控制措施.在分析环保疏浚内涵和关键技术指标的基础上,从工程实践、疏浚设备研发、底泥处置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底泥环保疏浚技术的研究进展,并
随着梯级电站的建成运行,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TDG)过饱和对鱼类的不利影响收到更广泛关注.TDG过饱和水流在库区内的释放速度十分缓慢,上游梯级泄水的不利影响通
本文分析了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内河流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生态修复目标,结合河流廊道理论,确定区内河流生态修复总体布局方案,划定河流植被生态廊道宽度,结合当地自然条
生物操纵控藻理论和相关室内和野外实验己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关注,但无论是经典生物操纵技术,还是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在较大规模的湖库蓝藻水华治理中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