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建构的疑虑与反思

来源 :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ue_h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确保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一线教师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也是专家学者探求的重大理论课题.近年来,高校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扎实、大胆的探索,教学改革进入一轮新的高潮.一些改革创新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不甚恰当,甚至有偏激之虞,值得进行深入探讨与反思.
其他文献
家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族社会遭遇了巨大的冲击.不过,近年来,有一个现象十分值得关注,那就是在微信等自媒体上,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似乎在重新聚拢.有一些人在网络上建立了以家庭乃至整个家族为基础的微信朋友圈.本文即以一两个家庭为研究个案,探讨在自媒体上所形成的"家族"的功能、结构和所代表的意义,结果表明微信家族群多以传统的家族姓氏为名称,其对家庭和家族关系的凝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舆论话语表达的渠道不断拓展.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辅助下,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移动直播等信息传播渠道搭建的移动舆论场,改变着传统的社会记忆建构方式.借助于这些渠道,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关注信息并发表观点,形成"观点的自由市场".移动舆论场改变了受众的角色和地位,使受众的"媒介接近权"得以实现,从而使受众的观点得以有效传播.移动舆论场改变了媒体舆论格局,
本文通过对贺州《客家》栏目51期节目与受众调查分析发现,电视媒介在客家文化社会记忆构建方面面面俱到,但与受众的文化社会记忆建构诉求不是十分贴合.本文将以广西贺州电视台的一档客家文化类节目《客家》为研究对象,从栏目内容运作、栏目版块结构、栏目风格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最后尝试提出建构客家社会记忆的策略与建议。
在梳理人文社科领域对集体记忆以及个体记忆研究意义探讨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目前传播学领域记忆研究的概况:一方面延续人文社科领域以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为指导的研究传统研究媒介中的集体记忆构建活动;另一方面结合网络新媒体技术,分析"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在网络新媒体上的集体记忆构建活动以及作为记忆工具的新媒介对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的影响.
本文阐述了现代大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与难点,应遵循六个基本原则,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实现过程化的督查与考核,紧随时代发展,打造一流校园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民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改革,不断地优化完善,自1985年邓小平提出素质教育概念至今30余年,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2014年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全国开始掀起创新热潮,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成了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也被社会赋予了极高的期望.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本科教育以"博通"为培养方向,研究生及更高层次教育转向
深化大学教学改革,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是中国大学近年来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所在。由于大学教师评价制度的片面导向,基层教研组织功能的弱化以及教学支持性文化的欠缺,导致目前大学教师教学研究热情和动力不足,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滞后,难以很好地应对信息化时代的剧烈变化对大学教师的挑战和机遇,难以有效地履行互联网、数字化时代赋予教学变革者的重要职能。在大学管理者和教师普遍关注将教学学术从理念落实到行为层面的背景下,
为使兼职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本地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总部与分部、“5+1”所开放大学之间就需要建构普遍的共同体信念,营造共同发展愿景,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真诚开放、共享实践成果。通过培育专、兼职教师的共同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将一系列管理行为化作教师个人的责任担当。遵循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理念,以共同的目标、协商的意义、务实的实践,增强兼职教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功能,
从“共同体”概念的人与人关系,明确到大学“师生共同体”的教师与学生,从追求共同的精神意识、归属感与认同感,到共同的学识进步和人的发展,大学“师生共同体”的学说有利于深刻认识大学的精神与价值。“师生共同体”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突出的是师生共学共成长的未来走向,当今世界信息时代横空面世,信息化的知识模式、信息化的生存模式冲击着所有的传统行业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不限时地向每一个人提供知识,包括大学课程
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使得知识在信息爆炸中疾速增生,认识在不同情境中多维生成,教育在终身学习中持续发展,知识的稳固性、认识的绝对性、教育的权威性不断受到挑战.伴随人类个体性发展的日益复杂多样,倡导交往对话、多元共生的共同体发展成为世界性潮流,教育领域中的"师生共同体"重构也在不断涌现,呈现迥异于现代教育传统的新时代特征.其发展愿景与教育的传统观念、行为习惯、既成格局形成对峙之势,在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