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的思考

来源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j199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大地震后,面临很多灾区的建筑需要恢复使用而进行的加固补强,在实际的加固过程中存在一些加固误区,不是所有静力的加固措施都能恢复和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本文就混凝土结构在本次地震中遇到的常见的破坏形式按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并就加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以期达到加固的规范和有效性,为加固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汶川大地震导致房屋大面积倒塌,城市埋地燃气管道等基础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给人们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给抢险救灾和维持受影响地区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带来了困难.本文应用作为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方法,针对埋地管道工作环境和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考虑管道模型参数和地震动的随机性,用随机抽样方法形成一批“管道—地震”样本进行时程分析,得到一系列的管道反应数据.统计得到它与地
应用模态Pushover分析表示结构体系的主要失效模式组,将动力分析转换为静力极值问题.基于结构体系可靠度的最弱失效模式组理论和模态Pushover,建立模态Pushover分析的基本振型与失效模式关系,将结构体系抗震可靠度分析简化为着于等效单自由度(基本振型)对应的构件可靠度组合.参考我国抗震规范和随机地震动模型参数,给出结构体系抗震可靠度性能的相关参数和方法,实现我国建筑结构体系抗震可靠度的快
根据都江堰市内房屋建筑的震害,对其在汶川地震中的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进行了分析.首先给出了房屋建筑的地震失效模式判别准则;重点分析了都江堰市内房屋建筑在汶川地震中的典型失效模式和相应的失效机理.分析发现,对于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房屋,按现行规范进行抗震设防比较有效,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结构形成了“弱柱强梁”的破坏机制,柱和梁柱节点的破坏还比较普遍且严重,柱在端部和节点区的箍
汶川地震后,作者赴陇南文县城关镇,文县碧口镇,武都区,康县等地详细调查房屋震害情况.在整理分析大量现场第一手资料后,总结出的一些看法和结论,归纳了一些震害现象,提出了一些影响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以及重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汶川地震后灾区的重建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对灾区房屋实际抗震性能的评价,有利于房屋的修复和加固,可以节省成本,确保房屋加固达到预期的目标,特别是对于震后烈度规划有调整的地区.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在既有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外实际应用的状况,综合房屋后续使用年限、房屋实际受损状况、填充墙的作用等因数,提出一种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鉴定方法,为混凝土结构房屋加固补强和抗震鉴定提供量化的方法.
防屈曲支撑(BRB)是一种兼具普通支撑和金属耗能阻尼器双重功能的支撑形式.为了简化传统全钢防屈曲支撑的生产制作流程,以进一步提高其生产加工精度和减少生产加工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全角钢式防屈曲支撑构件(ABRB),并设计了三个试件对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考察了支撑的各种基本构造对其滞回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构造相对合理的情况下,ABRB具有较好的延性及耗能能力,在破坏前滞回曲线始终饱满稳
本文根据“5.12”汶川地震现场实际震害调查,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对建筑结构的整体性抗震进行了分析,包括选型布局、概念设计、结构整体性、强柱弱梁、构造措施、非结构部件、抗震缺陷、病态抗震结构等等.最后探讨了结构整体性抗震问题及若干建议和措施.
通过分析结构的抗震能力储备,对抗震能力不足的结构适当改进,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结构在地震,特别是大震、巨震下的安全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5.12”汶川地震中砖混结构典型工程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在依据的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防烈度和建设场地等因素不同的情况下,已建立的砖混结构抗震能力储备系数和破坏程度的对比关系仍然成立.
本文就设计原则、设防标准、结构选型、结构布置、抗震验算、抗震措施等几方面对如何保证房屋“大震不倒”的具体抗震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本文通过对大量现有校舍进行抗震鉴定,并对鉴定结果与汶川地震学校建筑的震害进行对比,指出对少数不符合鉴定标准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处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对新建校舍的设计从对结构抗震有利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