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技术中脱氮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模型研究

来源 :第二届严寒、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大会暨第二届绿色建筑技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51321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精确检验人工湿地技术中氮去除的影响因素,试验模拟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沈阳建筑大学中央水系湖水,重点分析了其脱氮效能.结果表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数据,确定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脱氮去除率模型.经回归验证该模型预测准确率较高,可用于指导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富营养化景观水体治理及污染控制领域的建设研究.
其他文献
公共建筑由于空调系统复杂且运行时间长,建筑能耗较大,因此发展绿色公共建筑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通过讨论中新天津生态城某办公绿色建筑项目,从节能技术、市政配套和智能化系统三个方面探讨天津地区可推广绿色办公建筑的技术体系.绿色办公建筑应首先考虑被动节能设计,优化建筑朝向和布局,通过模拟得到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最佳效果,降低夏季、过渡季的空调能耗和全年的照明能耗。主动节能技术主要通过提高空调设备的性能系数、
鉴于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发展的热潮,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绿色建筑将继续呈爆发式的增长,LEED在国内的认证也必然将随着这股热潮有更深更广的发展。同时,参考国外优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制定我们适合自己国情时代的标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改进完善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应是国内业界专家的重要任务之一。LEED带给中国绿色建筑领域的,不仅仅是先进的评价体系和绿色技术,其成
采用国内外先进仪器,对芽菜工厂的孵化车间、清洗车间及通道进行空气质量测试;其主要测试参数为:温度、湿度、风速及霉菌样品成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为探究托贝莫来石基建筑保温材料的孔结构-性能关系,本研究将硅藻土与适量的氢氧化钙和水均匀混合后,经不同压力模压成型,在高温饱和水蒸气环境下反应形成硅藻土水热固化样品.采用扫描电镜、压汞测孔法等对产物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系统表征,结果表明,随成型压力的提高,样品孔隙率显著降低,且主要为微米级及以上孔隙含量减小的贡献,100nm以下孔隙的含量变化不明显.工作性能方面,随表观密度提高,样品的力学强度和导热系
目的为提高炕面温度均匀性,延长炕面供暖时间.方法将相变材料石蜡与炕体相结合,充分利用相变材料的恒温蓄换热特性,对比测试传统火炕房间与相变火炕房间的相关温度.结果普通房间的炕面温度温差很大,最大处大于20℃.相变蓄热火炕房间的炕头、炕中、炕尾的平均温度分别为32.59℃、28.38℃、26.12℃,温差最大处为6.47℃,炕面温度分布较为均匀;相变蓄热火炕房间室内温度熄火后呈现上升趋势,直至凌晨之后
本文针对秸秆水泥混合体系水化进程缓慢,水化过程复杂,以及水泥基生物质材料的缓凝造成了C3S的反应延迟、甚至是停滞,通过掺加CaCl2、FeCl3、Al2(SO4)3等早强促凝外加剂,增加水化热的释放,加速水泥水化,减弱秸秆溶出物带来的缓凝效果,测试水泥基生物质材料的水化过程中温度变化,分析助剂改性前后水泥基复合生物质材料的最高水化温度、达到最高水化温度时间、最大温差及相容性系数,对秸秆水泥水化混合
针对高校浴室的热水使用特点和相关了解,对如何提高浴室热水利用率,提出了浴室废水余热回收利用的可行性分析与系统方案设计,阐述了浴室废水余热利用的重要性.基于废水水质特点,提出对其进行再利用的方案建议,并分析各自优点,最后指出其余热回收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性,较良好的环保和节能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利用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煤矸石及孔结构特征对煤矸石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自燃煤矸石,按50%和100%取代碎石配制C30混凝土,测试煤矸石混凝土工作性、强度、氯离子扩散系数;研究煤矸石混凝土水泥浆体与骨料交界面孔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煤矸石取代量的提高,煤矸石混凝土流动性降低、强度下降,孔隙率提高,孔径、电通量增大.结论:随着煤矸石取代率的增加,煤矸石混凝土流动性降低10-20MM,抗压强度降低8.
本研究针对农村传统火炕,通过实测和模拟的方法研究炕面的热工性能.主要研究不加和加换热器之后火炕炕面在一段时间内温度的波动情况,加换热器之后炕面舒适性的改善和火炕在内置换热器后功能上的优势.研究中运用理论数学模型和实测数据拟合的数学模型,采用VB可视化编程语言模拟出炕面在一段时间内的逐时温度以及换热器提供的热水温度,模拟结果与实测部分结果作对照.结果表明,火炕内加换热器之后,其热工性能发生了变化,炕
以镇江市北固湾绿色社区项目为范例,结合当地的地理地貌气候特征,以节能减排为目的,采用绿色技术手段,设计一块附合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星级要求的舒适性的人居空间.在对该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客观分析并采用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绿色节能技术.希望本项目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可以为相关人员对相似气候特点地区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起到借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