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识与侗族传统糯稻的选择--以贵州省从江县占里村为例

来源 :中国民族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l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性知识"这一提法首先由民族学家格尔兹引进学术界,其后,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这种知识是指一个民族在世代延续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智慧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得人与资源相互和谐.笔者在贵州侗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侗族乡民有种植和食用糯稻的习惯,而对于糯稻的选择是对其所处自然环境的适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习惯;最后在祭祀的过程中使用糯米作为祭品,使其赋予"神性"从而在人们的意识中得到了强化.这一系列的运行方式正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的体现.这样的地方性知识能够保证侗族乡民发展中的稳定延续,对于其他民族而言这样的地方性知识虽然不具备普同性却能够有借鉴参考之处。
其他文献
高校校园不仅是一个教育环境,还是一个文化环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里传播发展,可以使大学生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调节情绪,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校园更会充满朝气和活力.对于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生的强健体魄和完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内蒙古地区发现了许多蒙元货币,包括纸币和铜币,尤其是在黑城出土的纸币.这些货币的出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有力见证.元代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内地与蒙古草原腹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更是在与中亚、西亚远至欧洲之间铺设了一条重要通道。元朝发行的纸币,不仅在国内各地流通,而且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传到国外。实际上,元代纸币已经是国际商业往来的一种通用货币。草原丝绸之路给元钞的发行流通,提供了重要途
通过介绍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况,认为混淆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是一种现代化漏洞,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国家认同的建设,为了确保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习总在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群众,应该认真领会习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不等不靠,努力投入到边疆社会文化建设当中。总之,通过“四个全
民族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我国近年来在民族发展的认识上提出了民族间"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和"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思想.本文就两种理论进行对比,并论述现阶段我国民族发展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关系,指出民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影响于民族关系的发展。在民族发展中,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构建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
基于萨义德东方学的文化启示,对体育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用"自我"、"他者"的观点来审视当今后殖民主义语境中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是"萨义德东方学"对于中国武术文化身份认同的启示;以"他者为镜"才能审视"自我",进而认同并建构"自我";中国武术的民族性文化身份认同必须秉承中西会通的精神.研究旨在为中国武术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世界体育文化坐标系中形成武术的中华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草原旅游从无到有,形成蓬勃发展的态势,到目前,草原旅游已经成为内蒙古旅游的最主要形式,但是因为路途遥远与沿途服务设施缺乏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目前这类问题正成为草原旅游的瓶颈,因此建议进行草原旅游驿站建设,草原旅游走出国门是大势所趋。所以对于草原旅游驿站这样非常宏观,跨地域甚至跨国界的布局设计来说,非政府不能实行,今后的草原旅游规划中需要政府在将地方旅游规划搞好的同时,需要更远
在阐述我国少数民族古籍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少数民族古籍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原始记载,少数民族古籍的毁坏和消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消失。因此,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者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决不是哪一个馆或哪一个地方的“私有”财产,对于少数民族古籍的任何损坏和保护不当,都是对少数民族古籍事业全局的影响和保护传统
本文以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运用旅游学中的舞台化真实性理论和体验旅游的相关理论,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更加合理化为目标,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坚持“保护为主,合理管理,适度开发”的原则。根据其特性和价值提出了营造真实文化氛围和场景使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旅游开发策略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打造自主民族品牌,将文化打造成系列化和品牌化的旅游商品的产业化开发策略.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以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是对其主体性的忽略乃至曲解,直接影响了保护工作的成效,甚至造成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甚至毁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即在于其主体性,作为非物质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的民众是其当然的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性特质要求在其保护工作中必须贯彻活态性、整体性、原真性和在地化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势必以民众为核心,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推动其创新和发展.
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基础.笔者以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的坎苏瓦特村和红坑村为调研点,通过访谈和观察了解两个相邻汉哈村落的民族交往的具体形式,结合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民族交往进行分析,并明确这些交往形式对于民族关系和各自村落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试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民族交往和民族关系研究提供案例.